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确保所有社会成员平等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一目标并不意味着公共服务结果的绝对平均化,公共服务结果的绝对平均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也不现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不可能,也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使人人能够享受到差别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社会弱势群体以及贫困地区的居民都能得到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最低标准,即使建立了这些标准,它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的持续发展而不断提高。尽管如此,尽快建立这些标准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的核心是,政府必须确保全体人民享有公平的机会,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全体社会成员,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不论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居民还是内地贫困地区的居民,不论是男性还女性,不论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都应该公平享受到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因此,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涵是: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等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均化,而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有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 。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体公民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有制度保障的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目前,城乡、区域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名义收入差距很大,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和公共服务体制的建立来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尤其关注困难群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在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基本而有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任务
在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很多研究都与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差距有关。保证各级政府拥有相当的公共资源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决条件。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保证充足的公共服务经费投入;第二,公共服务经费必须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进行配置。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能力差距亟待高度关注。
但是,如果服务提供者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如果学校、医院或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服务使用者的需要,即使经费充足、设备优良的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也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此外,为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是否大致相当,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需要建立规制和监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标准的体制机制。所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公共财政体制等“硬件”,必须与激励机制、透明度等“软件”相配套,才能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区分基本公共服务理论上的可获得性和实际可获得性。有些公共服务也许在理论上具有可获得性——有诊所,学校、有医生和教师,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迫切需要服务的人却难以获得这些服务。首先是支付能力原因。如果服务价格相对于服务需要者的可支配收入太高,该服务对可支配收入很低的人而言就没有实际可获得性。所以,政府必须消除由于支付能力不足造成基本公共服务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获得的现象。其次是身份。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许多家庭难以获得有些公共服务,哪怕他们的隔壁就是医院、学校、社会保障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当前要实质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以下迫切任务:
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应该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变,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层次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广大农民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为此,中国政府已经决定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把财政新增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卫生事业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加快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要发挥东、中、西部比较优势,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特别是把资金导向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无疑有助于逐步提高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把改善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提高弱势群体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能力,缩小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经济社会机会上的差距。
专栏: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可行性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可行性是各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还没有权威的综合评估结果,但相关研究显示,中国的经济能力完全能够承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的财政投入。
例如,在按照2005年的免费标准推行全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的财政投入需要630亿元。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在逐年自然递减,2008年需要的全免费义务教育投入会降至605亿元,2010年下降到576亿元。三年1800亿元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财政投入预测以2005年的价格指数为基础,考虑了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涨价因素。即使全免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在这三年需要2000亿元,也不会对中国的公共财政或宏观经济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有报告 把基本卫生服务分为:1)由专门医疗卫生机构向特定群体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2) 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该报告估计,向特定群体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为300亿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要费用1500亿元。政府还需要为非正规就业的人员及其家庭成员投入500亿元,支持他们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如果把一天1美元的50%(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为920元)作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政府需要增加170亿元的财政投入,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另外,政府还需要投入650亿元支持全国4亿非正规就业人员和自谋职业人员(包括所有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但这个投入可以通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解决。
该报告认为,如果把刚刚开始投入的医疗救助资金计算在内,实现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政府每年只需要投入3720亿元 ,仅为2007年全年财政支出的7.5%左右。把这笔投入与目前提供其他基本公共服务的经费相加,总额不会超过财政收入的20%,也就是说,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公共服务总支出不会超过十五规划提出的最高支出需求 。总体来说,3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摘自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