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01年,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改革公共服务体制的迫切性,越来越关注不断凸显的社会公平问题。2003年的非典(SARS)危机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转折点。政府对突发性流行病的反应速度过慢,充分反映了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反应机制僵化、政府责任不到位的矛盾和问题。如今,政府领导层已经完全意识到,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责任,由此形成了以下的政策框架:
(1)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了缩小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政府将其政策重点从强调经济发展转变到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越来越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图2.1)。
(2)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和投入向农村倾斜。中国政府正在加快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逐步改变过去数十年把城镇作为公共支出重心的作法。
(3)基本公共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中央政府正在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4)基本公共服务向困难群体倾斜。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帮助“零就业家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建立覆盖全民(包括千百万农民工在内)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图 1978~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