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体会,没有现代化研究,中国很难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复兴的必然选择,而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的复兴提供了科学基础。中国现代化的差距大约是100年,中国2001年的水平大约相当于发达国家1900年的水平。中国现代化的任务超过发达国家的总和,是美国的4倍,是西欧的4倍。中国现代化的概率如果完全按照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只有4%左右。如果考虑到人口因素,中国13—15亿人,发达国家只有10亿人,那么中国的概率比4%还要小。不做现代化研究,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不超过4%。也就是说,国际经验不足以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研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做,必然要做的。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9月9日说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2010-01-30 11:01:20
三个建议:第一,在重点大学开设现代化理论课。现代化是中国国家的目标,是中国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现代化,你能实现现代化吗?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了解现代化,认识现代化,研究现代化,必须要有现代化人才。所以我们建议在有条件的大学开设现代化理论课,在211工程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开设现代化理论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
第二,现代化研究不能无米之炊。我们建议设立现代化研究基金,建议全国每人一分钱设立中国现代化研究基金。全国有13亿人,50年搞现代化,每年每人出一分钱就是1300万。全国大约有1000万企业,每个企业每年出一元钱,就是1000万。2008年全国科研经费4600亿,我们建议拿出经费万分之一就是4600万。为了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建议,拿出科研机构的万分之一来设立中国现代化研究基金。基金管理建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
第三,现代化研究也要有研究基地。现代化是中国的百年大计,是100年的系统工程,是13—15亿人的宏伟事业,关系到在座每一位的子孙后代。我们建议目前稳定支持,重点建设4个科研机构,就是中国现代化研究院或者叫现代化科学研究所、北方现代化研究中心、南方现代化研究中心、西部现代化研究中心。建议支持的方式是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给予稳定支持和管理。大家想想,现代化是国家的目标,把现代化研究纳到国家实验室,这是很匹配的。
2010-01-30 11:02:04
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心得和体会,不一定对。最后讲几句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还有中国网的网友们,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有辉煌,也有辛酸。我们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在世界现代化之前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欧洲中世纪1000年里,中国走在世界前列。世界现代化的前两百年中国是落伍者,世界现代化的第三百年,中国是学习者。世界现代化的第四百年,中国将是开拓者。世界现代化的四百年是中国从相对衰落走向伟大复兴的400年,其中18和19世纪是中国衰落的200年,20世纪是觉醒的100年,21世纪的100年将是我们伟大复兴的100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希望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让中华文明造福全球。最后谢谢大家,更要谢谢路院长、各位专家,谢谢各位记者,谢谢中国网和中国发展门户网的网友朋友们!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谢谢!
2010-01-30 11:03:32
谢谢何传启先生精彩发言,虽然是概要式的介绍,但内容非常丰富。下面进行第二个报告,于维栋先生做报告,大家欢迎!
2010-01-30 11:05:5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刚才何主任做了全面的介绍,我的发言主要是就新中国现代化建设60年做一点补充。我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在前言中介绍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特点和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这是为下面的论述做基础。
什么是现代化?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我强调的是现代化是一个文明转型的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特定阶段的文明转型过程,也就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一直到后工业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和以往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全球性,第二是极大的不平衡性。我们引用《共产党宣言》的一段话来说明全球性,《共产党宣言》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了世界性的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00多年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过程,而且也将为今后的发展所继续证实。
我们要定量的描述现代化的进程,就需要用一个指标体系。我在这里引用的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指标体系。这个理论把现代化分成两个阶段,就是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有10个指标,反映了发达国家60年代的平均水平。第二次现代化有16个指标,它是相对值。这里的10个指标是第一次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指标体系。第二次现代化有16个指标,主要讲知识社会,关于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和知识对生活、生产能力的应用指标。
2010-01-30 11:06:52
第二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现代化进程(1700年—1950年)。主要是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内的考察,后面想用数据来说明。我先把结论放在前面,250年里主要是两个结论。第一,这250年世界一部分国家已经启动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中国的250年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来讲基本是原地踏步不动,也就是到1950年,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第二,这250年中国原地踏步不动,但是世界变化很大,因此中国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都是下降的。到1950年,差不多下降到谷底。
这是中国农业产业的国际比较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1700年世界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1950年英国农业只占6%,美国农业只占7%,而中国农业达到59%。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在1950年占84%,但是英国已经降到5%,美国是12%。1700年时,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也就是五分之一左右。当时中国的经济规模也占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22.3%。到了1950年,中国的人口差不多是21.7%,但是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只有4.5%,也就是说不足二十分之一。这张图反映出了这个变化。
这是麦迪森做的中国和西欧人均GDP水平变化比较,下面的曲线是中国在1950年降到了低谷。按照国际上的比较,1700年中国的人均GDP和世界相比,印度、日本、英国、美国相比是600元左右(国际元,以下相同),英国是1200多元。到了1950年,中国的人均GDP按国际元来计算,中国人均只有439元,而美国已经涨到了9500多,是中国的20倍以上。中国在1950年的时候基本还是一个农业国。
2010-01-30 11:10:03
第三个问题,新中国60年现代化的变化。我们把新中国成立以后看成新长征,新长征的起点上中国处于什么情况,可以用十个现代化指标来衡量。在1950年中国一个指标也没有达到,和印度一样。但是当时美国的10个指标已经全部达到,英国有6项达到,日本有3项达到。1950年,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产业起步的年头,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到,中国比英国落后了250年,比美国落后了150年,比日本落后了80年。
60年以后,我们的进程又是什么样?到60年以后的现在,这是2007年—2008年的数据。第一次现代化10项指标中,中国已经有6项达到了,但是有4项还有差距。假如我们现在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第一次现代化指标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和美国、英国、日本相比,我们还差一个数量级。
从经济水平来讲,现在也就是3000多美元,他们达到3万多、4万多美元,相差十倍以上。从经济结构来讲,也差一个数量级。我们看他们现在的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值都在1%和2%左右,我们的农业产值现在是11%,农业劳动力是44%。也就是说,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差一个数量级。
归纳60年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我们用60年左右的时间,跑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甚至于200年所走的路程,相比来说跑得还是很快的。第二句话,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同期的水平相比,我们还差一个数量级,起码还落后50年。
2010-01-30 11:14:32
第四,讨论:今后怎么办?对今后有什么启示?我主要谈三点启示。第一点,如果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复兴过程看成是三步,新中国成立只不过是走完了第一步。第一次现代化指标全部实现,我们只不过是走完了第二步。现在第二步还没有走完,不过还有几年就可以全部完成。现在的问题是第三步,我们还要花7、8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我们怎样才能够顺利的实现第三步?根据200年的国际、国内经验,我们要实现第三步的目标起码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包括国际、国内环境。但是现代化以来,世界上的战争是增加的,我们最少不要让战火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这个条件是可以创造的。第二,要有一个稳定的、团结的国内局面。第三,要实行正确的、符合现代化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实行正确的方针和策略。这三个条件不是等来的,我们要创造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2010-01-30 11:16:13
第三点,我们必须加强现代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只有掌握规律,我们才能按规律办事,才能够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
最后,我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马克思说: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
谢谢!
2010-01-30 11:17:27
非常感谢于先生以非常简练的语言做的非常精彩的报告。刚才何传启和于维栋两位研究员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他们的报告时空跨度非常之大,而且他们研究的视野非常宽。
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报告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五张门票的事情,一个是4%的概率。最近召开的达沃斯会议上对中国的关注度,对中国的人口,我们有这样的事实拿出来以后,我想对我们自身保持清醒的头脑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4%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概念。我们的老百姓、民众对现代化既要有一个长期的、艰苦努力的思想准备,但同时只要我们努力,就会有很大的希望。因为我们的主要研究是统计性的,统计数据是基于过去的历史社会环境,但未来很多情况有变化。在这方面你们有没有客观的解释。
2010-01-30 11:18:15
我想解释两点。所谓4%是根据过去的世界现代化300年的统计数据算出来的,这只代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不代表未来。第二,中国不能完全按世界现代化过去300年的历史经验来做,但是我们要尊重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时,我们必须要研究现代化,去寻求现代化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路径。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现代化研究,完全按照世界经验来做,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概率是4%,显然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我们研究以后发现,如果我们能够在2040年和205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话,那么中国现代化的概率马上就会提高到22%,甚至到30%。正是因为这样一种预期,所以我们从《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年开始,每年提出一个路径图,就是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包括138个指标,然后我们的概率就会提高到20%—30%左右。后50年再努力的话,我们就有可能在21世纪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最后预测,在21世纪末我们国家的水平有可能进入世界前20名,21世纪末我们要回归到世界的前20名,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U字型曲线。
2010-01-30 11:23:04
我只说一个建议,我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我回去以后马上找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我建议清华大学的硕士博士生必须马上开现代化研究的课。清华大学必须带这个头,因为清华大学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它的第一个专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为了中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不研究现代化,那是极大的失误。
2010-01-30 11:26:08
我觉得何教授的视角还是很好的,但是不是唯一的,我2002年参加现代化报告发布时,提出中国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村,特别是落后农村、贫困农村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教育问题。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非常困难的。我觉得学士课程和学位课程门槛降低是高等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现在研究性大学的创新精神是不够的。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需要向广大的人民群众来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这个门槛太高了。在西方国家,很多中学都可以上高等的学位课程。美国的社区学院也都可以上学位课程,学了之后也就只学基础的东西,就能够改变青年人一生的命运,增加无限活力。开学位课程的门槛要逐步降低,学位课程的门槛也要逐步降低。
2010-01-30 11:2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