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2009年第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贷款快速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贷款利率继续下降,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继续加大。
一、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7.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7.0%,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8.0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4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第一季度现金净回笼473亿元,同比多回笼785亿元。
第一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呈持续上升态势,主要是由于同期贷款快速增长。其中,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逐月明显加快,3月末增速已恢复到2008年6月前的水平,比上月提高6.4个百分点,反映出近期各项宏观政策提振作用初步显现,经济活跃度有所提高。
二、金融机构存款增速上升
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5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7万亿元,同比多增3.1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2.3万亿元,同比增长25.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8.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6万亿元,同比多增3.0万亿元;外汇存款余额为2 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4.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5亿美元,同比多增130亿美元。
从人民币存款的部门分布和期限看,居民户存款和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保持较高增速,企业活期存款增长加快。3月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4.7万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1.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4.6万亿元,同比增长27.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9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第一季度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1.0万亿元,其中3月份同比多增7 994亿元,表明企业资金状况明显改善,支付能力相应增强,反映第一季度企业生产经营有所恢复,也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经济趋势有上升潜能。3月末,受财政收入下降、支出增加影响,财政存款余额为1.7万亿元,同比下降24.7%,比年初减少882亿元,同比多减5 890亿元。
三、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快速增长
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7.0%,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年末高10.7个和9.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5万亿元,同比多增2.9万亿元。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5.0万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5.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同比多增3.2万亿元。贷款保持快速增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利率水平降低,对信贷供需双方都起到刺激作用。且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不良贷款率较低,盈利状况较好,具备较强的信贷扩张能力。此外,商业银行积极主动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提高信贷审批效率,明显加大了对扩大内需项目的支持力度。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份额有所上升。第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为50.5%,比上年第四季度提高12.7个百分点。3月末外汇贷款余额为2 352亿美元,同比下降11.7%,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68.6个百分点,比年初减少85亿美元,同比少增573亿美元,这与上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也受外贸出口下滑、贸易融资渠道不畅和美元走强等因素影响。
注:①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已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处于过渡期,统计上仍纳入政策性银行。
②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③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人民币贷款的投向看,居民户贷款增长稳步回升,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明显加快。3月末,居民户贷款同比增长16.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8.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 223亿元,同比多增1 817亿元。其中,居民户消费性贷款比年初增加2 027亿元,同比多增787亿元,为2008年以来首次季度出现多增,反映了近期住房、汽车销量回升的特点。居民户经营性贷款比年初增加2 196亿元,同比多增1 030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比增长32.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2万亿元,同比多增3.1万亿元。主要是票据融资和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其中,票据融资同比多增1.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0万亿元。
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1。第一季度,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分别为8 948亿元和2 207亿元,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0.1%和12.4%,比上年同期分别高9.9个和7.9个百分点;用于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分别为2 006亿元和1 414亿元,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11.2%和7.9%,比上年同期分别低8.7个和4.3个百分点。
1 行业划分参照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的划分标准。对房地产业的贷款不包括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
专栏 1 贷款增长情况分析
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快速增长,第一季度新增4.6万亿元。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投放较多。第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0.7%,延续了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项目投资类中长期贷款多的特点。票据融资增加1.5万亿元,同比多增1.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3%。其中,3月份票据融资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19.5%,分别比1月和2月下降19.0个和26.0个百分点。短期贷款增加1.2万亿元,同比多增5 828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6.3%,较上年第四季度提高4.4个百分点。主要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中,大部分行业贷款保持同比多增。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第一季度新增贷款分别同比多增3779亿元、2304亿元和1895亿元。
各类贷款快速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长期贷款的增长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落实,满足项目建设信贷资金需求。随着投资项目陆续启动,为投资项目配套的中长期贷款相应增加,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得到有力体现。金融机构也保持了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对贷款项目的还款来源、收益及担保等方面积极开展调查,合理把握好保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票据融资的增长有利于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从支付环节看,商业汇票的签发、背书转让,既推迟出票人(付款人)的付款日期,节约其财务费用,又可衔接产销关系,降低企业产成品和应收账款资金占用,还可为供货方(收款人)提供成本较低、便利快捷的融资工具。从投向看,票据资金主要投向实体经济中贸易相对活跃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下游企业,在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票据的承兑、转让和贴现同样可以满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如综合考虑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第一季度企业流动资金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当前,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仍需加强。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有效贷款需求和融资能力有所下降;加之由于贷款成本、承担的风险和责任等方面存在差异,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投向大型项目或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贷款则较为谨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长。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小企业增加信贷投放也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盈利增长点。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积极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选择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成立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支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单独设置考核指标,根据中小企业风险特征和信贷需求推出相应信贷产品等。这些措施的效果未来将会逐步显现。当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还需要在金融机构体系、多层次融资渠道、财税支持、信用体系和担保机制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信贷增长的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快速增长的货币信贷与相对缓慢的实体经济存在反差,有一定合理性,但也要防止经济波动加大的风险和不良贷款反弹风险。同时,我国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若只有“保”没有“压”,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可能放慢,应坚持“有保有压”,把扩内需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此外,近期银行贷款集中于政府项目,虽有利于较快拉动投资,但也要合理评估地方政府的负债能力,并观察分析对社会投资的带动效果。
总体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下,近期我国货币信贷适度较快增长利大于弊,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体现,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要看到,3月份贷款猛增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商业银行季末考核等因素影响,有“冲时点”的成分。4月份以至未来几个月,金融机构和企业都需要一段时间“消化”。下一阶段如果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则信贷仍需要一定力度的增长。同时,在继续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过程中,要加强引导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防范由于信贷结构问题可能引发的风险。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订单、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继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