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前经济局势的企稳回升,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隐忧。中国经济会出现“二次衰退”吗?通货膨胀会到来吗?资产泡沫会破灭吗?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接受本报采访,就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发表了看法。
中国经济不会“二次衰退”
问:当前国内外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出现“二次衰退”,甚至“崩溃”,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陈东琪:我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不会“二次衰退”,更不会“崩溃”。
首先,从供给方面测算,今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达到10%或更高。工业生产方面,工业增加值增速去年1—2月3.8%触底后持续上行,今年1—2月达到20.7%。“铁公基”项目延续、家电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等都会继续推动工业生产,出口增长由负转正也促使出口工业恢复性增长。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指标仍在50%以上,总体处于景气区间。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预计可达18%或更高。服务业方面,“一揽子计划”继续发挥对服务业的刺激作用。东南沿海在被迫调整出口型工业制造品结构的同时,会主动拓展生产性和消费性两类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在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增长21%,第三产业增长了30.9%。
其次,从需求角度看,今年GDP的增速也有望超过10%。
为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一方面要控制经济增长加速的惯性,防止明后年无度加速;另一方面,偏紧措施的操作要控制好节奏和力度,防止经济增速被人为打压。要留下更多空间用于调结构、转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物价将稳定在可控范围内
问:当前,通胀预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判断今年我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走势?
陈东琪:今年的CPI可以稳定在可控范围内,明后年风险较大。
供给方面,占CPI40%比重的粮食连续6年增产、储备多;肉禽产量持续增长,市场供给充足;耐用消费品产能大。虽有近期西南部地区干旱等不确定性影响,但全年不会出现粮食和耐用品供给短缺的局面。
需求方面,目前存在一些在未来将引发物价上行的因素。企业利润和家庭收入增长较去年快,需求形成也会加快,但由于存在产能过剩不会很快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进口原材料价格提高、国外贸易壁垒等因素迫使我国企业提高出口成本,资源和环境增税提高企业外部性投入并通过提高PPI(工业品价格指数)影响CPI,但这将是一个渐进过程。此外,欧美经济复苏加快促使物价上涨,给我国带来输入型通胀,会在本轮上升周期中显现出来,但也是一个逐渐过程。
政策方面,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信贷增速逐渐降低。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基本控制在7.5万亿元,实际处于逐渐收紧状态,但依然偏高。未来随着基数降低,减速可能进一步放慢。因此,信贷政策效果将逐渐显现,对CPI加速上行惯性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对房地产也产生一定调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狭义货币M1大于广义货币M2。根据历史资料,M1高于M2的时期一般是通胀上行时期。因此,央行提前采取措施管理好货币供应。管理好通胀预期,既可控制今年物价过快上涨,又可防范长期高通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