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驳“高速铁路拖累中国经济论”
中国“高铁”不会导致债务危机
高速铁路投资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递增态势
2009年12月26日中午12时45分,从广州开来的G1002次列车稳稳地停靠在武汉车站,全程体验这段“陆地飞行”的笔者直到此时还有些眩惑:原来11个小时的车程就这样缩短到了2小时45分?这也宣告了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武(汉)广(州)高速铁路的开通。
平均350公里的时速,引来了英国《每日邮报》“比欧洲之星(西方高速列车的代表)更让你嫉妒”的惊叹,同时也引发了“高投入将带来高风险,进而拖累中国经济”的疑问。而笔者近日走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普遍认为,高铁不但不会“拖垮”经济,反而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
不会出现“债务危机”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投入的4万亿元及地方配套的18万亿元,相当一部分被投入到交通运输行业。其中,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多方联手加大投资的格局业已形成。原本计划在未来11年完成的4万公里铁路建设目标,在2012年前就要完成91%。不少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如此巨额投入,会不会带来高风险、造成债务危机,进而会拖累经济发展呢?
谈及这个问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亚洲运输协会副会长、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院士王德荣的语气十分坚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工业化中期,高铁投资不会形成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铁路债务危机’。美国产生‘次贷危机’,原因在于其投资的是具有大量泡沫的虚拟经济,而我国高速铁路投资的是实体经济,不是产能过剩资产。恰恰相反,高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用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递增态势。至于其投资债务如银行贷款等,可以逐步分阶段偿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政军研究员认为,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中心的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避免了产能进一步过剩。但在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中,还应积极采取措施,将重点放在优化“需求结构”和提升“产业结构”上,处理好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供给和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供给的关系,处理好基础设施发展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同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处理好基础设施内部结构问题。比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航空业三者发展的关系。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恶性竞争,导致有限资源的浪费。
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高铁建设不仅不会带来债务危机,还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在王德荣看来,我国修建及规划中的高铁基本上都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其建设会与经济发展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运营一年多的京津高铁也印证了这一点,显示出高铁建设在扩大内需、改善生活和增加就业等方面的明显促进效应。
天津市发改委经济发展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赵立华认为,北京和天津两个人口超过千万的大城市比肩而立,而京津高铁使两个城市在“半小时经济圈”内形成优势互补,产业对接,由“双核”形成“单拳”,引领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天津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赵阔江也证实,京津高铁开通后的这段时间,也是天津市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最快、建设最好的时期。
而新近开通的武广高铁,也将对相关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说:“武广高铁运营后,武广铁路客货分线运输成为可能。武广高铁与在建的沪汉蓉铁路大通道、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等铁路相连,可使区域内的铁路网更加灵活,与全国的客货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尤其是实现客货分线运行,将大幅释放既有京广线能力,有效缓解货运能力紧张状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关系国计民生的煤炭、石油、粮食等重点物资的运输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