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要与有效履行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相适应
加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改变公共服务机构“上下一般粗”、职能趋同化严重的现象,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从中国的实际看,应将中央专属事项、中央和地方共管的事项、地方自有事项严格区分开来,中央和地方共管事项也应尽量用列举法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避免在同一区域内按管理对象分工,由多层政府管理同一公共事务。以现行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例,这一改革涉及太多的政府部门,从而造成了决策上的复杂性和困难。改革应该按照“一件事由一个部门主管”的原则,合理界定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凡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应由一个部门承担。国际上常见的大部制、执行局模式有利于实行公共服务决策和执行分开,是提高同级政府职能横向协调效率的有效模式。
以大部制为目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无疑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重要的是快速推进,以免失去时机,使其成为久拖不决、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建设的障碍。
按照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统筹设计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是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就开始事业单位改革,但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局限,总体成效不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6年进行的改革问卷调查显示,将近80%的专家认为事业单位改革有赖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统一、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使社会成员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目前正在筹建的社区医疗中心,将信息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它使全市范围内的社区医疗中心全部联网,患者的看病记录、医生的处方均能实时在网上更新。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能建立实名制的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供应网络,将会明显地降低成本,提高政府的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
专栏:使用现代技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信息传递能力
为了打破旧的制度模式,创新处理公共事务的方式,需要运用现代技术。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正在建设社区医疗中心,计划把全市的医疗中心都进行联网,以便病人的诊疗处方记录都能通过互联网查阅并更新,这将大大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开放性和透明度。基本公共服务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应该优先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这有助于建立服务型的电子政务管理模式,为解决公共机构的能力约束问题提供一条新路,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 (摘自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