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0年主要任务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宏观经济政策,抓住关键、统筹推进,着力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推进富民强省,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下大力气抓好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功夫抓紧抓好。建立健全争取项目资金的效果激励和评价机制,引导各级各部门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各个部委的项目和资金支持,积极争取战略投资者来冀投资兴业。今年我省重点项目安排1300项、总投资1.6万亿元,年度投资计划2500亿元以上。突出抓好“四个一批”:在建一批,确保山船重工160万吨造船、黄骅综合港区等200多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推进石武、津秦等客运专线及大广、保阜等高速公路建设,新增铁路通车里程280公里、总里程达到540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8公里、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工程,抓好省内配套建设。开工一批,力争天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曹妃甸码头二期工程、邯黄铁路等577个项目开工建设,年内完成投资1000亿元。争取一批,在国家实施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今年的投资和去年基本持平,要认真做好中央投资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抓紧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建设条件,力促早开工、快实施。储备一批,加强项目库建设,重点在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等领域,抓紧谋划和储备一批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大的骨干项目,做好总投资5200亿元、160个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我省的持续快速发展备足后劲。与此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和启动好民间投资,放心、放胆、放开、放手,广泛吸引民间投资进行项目建设,对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都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民间投资更好更快地增长。严格实行项目投资责任制,优化项目投资环境,保障重点项目的土地、资金等要素需求。对有财政资金投入的项目要全程监督,既加快进度、又保证质量,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
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居民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力争达到6740亿元,增长17%。着力提高消费能力,重点是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提高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的同时,加快推进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着力拓展消费领域,高标准搞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和流通平台建设,推动城市市场的活跃与繁荣。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开展好“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继续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办法,延长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期限,有效扩大农村消费。着力培育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价格,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供给,积极吸引京津居民来冀购房置业,促进住房消费。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农村信息化步伐,推进三网融合,促进信息消费。加快环京津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的开发建设,促进旅游消费。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拓展服务领域,促进服务消费。着力引导消费需求,我省居民储蓄率较高,去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605亿元,消费潜力很大。要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是放手放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发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活力。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加大对百强民营企业、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对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增加贷款,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国家工作人员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组织好农户间的联合担保,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贷款难的问题,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和鼓励自主创业,营造全民创业、增收致富、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使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左右,实缴税金达到全省财政收入的50%左右。
四是用足用好国家信贷政策,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围绕信贷投放重点,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全年新增贷款2600亿元以上。增多做强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现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设网点、延伸服务。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稳妥地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强对100家拟上市重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争取新增境内外上市或报审企业10家左右;鼓励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加快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二)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
认真落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11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在各个行业和企业围绕研发、制造、经营,瞄准中外先进技术和水平,推进产业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做优做强三大支柱产业。钢铁产业要加快整合重组,推动钢铁产能向沿海和资源优势区域聚集,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确保曹妃甸大钢、邯钢西区扩建等项目全部建成,继续推进承德钒钛制品基地等项目建设,巩固扩大我省钢铁行业的优势;装备制造业要做大规模、提升档次,围绕车辆装备、能源装备、工程装备、专用设备、船舶产业、基础产品等六大领域,重点支持12个基地和12个园区建设,培育100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点企业,着力抓好唐山高速动车组扩能二期、长城汽车综合改造升级等项目建设;石化工业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重点延伸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三大产业链条,推动一批项目建设,确保旭阳焦化、开滦能源化工、峰峰煤化工等项目顺利实施,谋划实施宁晋大型盐化工项目。同时,积极推进轻工、建材、纺织服装等产业的改造升级,组织好各行业、各企业与行业高端、强势企业的“对标行动”,着力打造一批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优质产品。
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重点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保定中国电谷、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廊坊、石家庄、秦皇岛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华药新产品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等特色园区,力争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育种等产业迅速成长,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三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深入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工程,加快建设面向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切实抓好风能及光伏产业设备、半导体照明、煤基清洁能源、物联网技术应用等4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1000个重点产业技改项目,争取在建的2个国家级质量检验中心通过验收;切实抓好中国乐凯胶片、以岭药业等5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10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切实抓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50家;切实抓好30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30个知识产权优势县培育工程。优化配置现有科研资源,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企业集聚,努力建设创新型河北。
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围绕“双三十”单位、“双百”企业,切实抓好重点单位、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大力削减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积极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坚定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妥善处理好节能减排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关停并转,对适合规模经营的行业加快兼并重组,对量大面广、经营分散行业的企业实行优胜劣汰,对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积极推进117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30个示范项目建设,抓好726家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在线监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造林绿化工程,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三)围绕实现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工业经济
一是加强工业运行调节。重点抓好运行监测,积极主动地搞好生产调度,建立健全工业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监测;抓好产需衔接,深入开展工业品产需衔接洽谈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在同质同价情况下,鼓励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等优先使用省内产品,提高本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抓好要素供应,坚持分级负责、分类施治,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30家企业、超十亿元的247家企业、超亿元的2762家企业,分别由省、市、县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切实抓好新建项目的投产达产,使其尽快发挥效益。
二是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和集群经济。高标准搞好园区规划,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秦皇岛、廊坊、石家庄、保定高新区等4个国家级园区建设,积极推进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唐山海港开发区、承德高新区等44个省级园区建设;重点培育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邯郸冀南装备新城等100个产业聚集区,创建10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优先配置要素资源,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努力实现集约、集聚、科学发展。
三是提升企业内在竞争力。以技术进步、提高效益为重点,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争取向国家推荐中国名牌25项和驰名商标20件,新增省级名牌200项、优质产品150项、著名商标250件。同时,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抢占市场制高点。
(四)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加大对定州、临漳等80个产粮大县的扶持力度,推进以良种培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严格保护耕地,切实抓好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落实好我省在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所承担的任务,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按照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省、市、县三级联动,深入实施“111”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省级300家重点龙头企业和30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巩固壮大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牛奶、肉类、粮油、蔬菜、果品等五大加工业,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同时,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以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力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增150万人次。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完成10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抓紧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
五是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好植树造林,提高林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全省力争发展到1.8万家,带动千家万户进入市场。进一步搞活农村金融,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
六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认真落实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城市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县域流动,引导县(市)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新的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区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七是扎实推进新民居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产业带动、因地制宜、政策引导,以新民居示范工程为抓手,重点推进2000个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完善农村道路、电网、通信、用水、沼气等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解决292万人饮水安全,新增沼气用户16万户,推动农村面貌改变。
(五)围绕打造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服务业
一是明确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拓宽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坚持面向生产,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坚持面向民生,积极推进商贸服务、房地产业、社区服务、社区养老、家政服务、健康产业、文化创意和公用事业,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坚持面向农村,加快完善农产品和农资销售配送、农技推广、信息和金融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心城市要更加重视发展服务业,尤其是要搞好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开辟领域、培育载体,聚集人气、繁荣经济。
三是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优势。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施环京津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规划,搞好旅游资源的集约化经营,重点建设秦皇岛滨海度假、廊坊商务休闲、张承草原生态旅游等七大聚集区,积极发展西柏坡红色旅游、邯郸历史文化旅游、承德皇家旅游、邢台百里太行生态旅游、衡水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等特色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培植旅游知名品牌,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物流业“一带、两通道、三类聚集区”,组织实施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联动示范工程,做大做强河北物流等20家第三方物流企业,谋划建设大型专业化物流聚集区,力争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立足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抓紧制定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重点发展现代传媒、出版印装、娱乐演出、动漫游戏、节庆会展、休闲健身和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促进河北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