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水土流失治理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新中国成立以来,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万平方公里,每年可保持土壤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
(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中国的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后,中国政府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灾后重建综合措施的首位,并作出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政府决定:向退耕农户提供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每亩补助50元;无偿向退耕农户提供粮食、生活费补助,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生活费20元;对还生态林的粮食和生活费暂补助8年,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草的补助2年。1999—2006年,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1.2亿农民,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896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162万公顷、封山育林156万公顷。中央财政需投入2244亿元,到2006年已投入1303亿元。为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2007年8月,中国政府又作出了现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再延长一个周期,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现金补助,并安排专项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大决策。中央又需新增投入2066亿元,使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达到4310亿元,相当于2.4个三峡工程或13条青藏铁路的投资。这项工程,改写了工程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历史,实现了中国垦殖史上的重大转折,并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生态工程之一。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个多百分点,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据四川省水文监测,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后,2004年与1998年相比,长江一级支流年输沙量大幅度下降,其中岷江夹江站减少38.6%,嘉陵江亭子口站减少94%,涪江射洪站减少95.6%。据四川省生态定位监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省年均滞留泥沙0.54亿吨、增加蓄水6.84亿吨,累计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量3646万吨、氮磷钾损失量2083万吨,平均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134.5亿元。
退耕还林工程现已完成的造林全部成林后,木材蓄积量将达10亿多立方米。据测算,10亿立方米的森林可生产氧气16亿吨、吸收二氧化碳18亿吨,这将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作出新贡献。
退耕还林工程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还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退耕农户的收入,被广大农民称为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1999—2006年累计退耕还林57.6万公顷,实现了“粮下川、林上山、羊进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由1998年的20.8%提高到2006年的45%, 全市粮食总产量从以前正常年份的6亿公斤左右提高到2006年的7.4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2006年的2425元。
(二)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长江流域涉及18个省区市,总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8%。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人为破坏,长江流域森林植被大量减少,生态严重恶化,洪灾、旱灾、泥石流成为长江流域的三大心腹之患。为恢复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1989年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共完成营造林83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6.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净增9.6个百分点。
(三)构筑万里海疆生态屏障
为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状况,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991年中国政府启动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覆盖沿海11个省区市、221个有海岸线的县。经过10多年的建设,累计完成营造林386.4万公顷,低效防护林改造6.82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10.6个百分点;新造和更新沿海基干林带7884公里,使海岸基干林带达到1.7万多公里;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 50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0%;建立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90多处,保护区面积达543万公顷。在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庇护下,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8万公顷,土壤侵蚀模数下降25%。为吸取印度洋海啸的惨痛教训,中国政府已经进一步修编了工程建设规划,决定到2015年,再投资99.84亿元,全面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建成万里海疆生态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