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湿地保护与恢复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保持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多种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而且对维护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湿地类型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单块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中国湿地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分布高等植物2276种,野生动物724种,其中水禽类271种,两栖类300种,爬行类122种,兽类31种。湿地水鸟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6种,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有31种,占54%。
中国湿地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保护强度大、措施有力,制定了抢救性保护自然湿地、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开展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保护湿地的意识明显增强,保护行动得到落实,科研监测等基础工作得到强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政府先后获得“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保护科学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
(一)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
2005年,中国国家林业局等10个政府部门,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确定了湿地保护、恢复、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等工程建设项目,计划投资90亿元,实施400多个项目。目前,已审批实施近200个项目。在国家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8处,面积27万公顷;建立47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使1715万公顷、近45%的现有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一批退化湿地的生态功能正在恢复;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模式正在形成。
(二)加强三江源湿地保护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一地区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关系到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水资源供给,被誉为“中华水塔”。为保护这一地区的湿地,2003年中国政府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生态功能最重要的15.23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保护范围;2005年制定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对河流、高原、湖泊、沼泽等类型的湿地进行重点保护,同时通过退耕还林、防沙治沙、草原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全面保护和恢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