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沙化土地治理
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中国是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为遏制土地沙化,中国政府坚持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针,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顽强奋斗,使沙化土地扩张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全国土地沙化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新世纪初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受到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机构的高度评价。
(一)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范围涉及中国北方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建设期1978—2050年,将历时73年。经过近30年的建设,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37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增加到10.51%,森林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10亿立方米,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就。一是改善了生态状况。工程区内2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黄土高原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近5年来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达3亿多吨。二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工程区共营造薪炭林105万公顷,灌木饲料林500多万公顷,经济林391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20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5,年产值300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工程区3130万公顷农田和牧场得到林网的有效保护。
(二)强化京津风沙源治理
中国政府于2000年启动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区、旗),规划治理总面积2057.35万公顷。到2006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任务612万公顷,实行禁牧面积568.4万公顷,生态移民10.12万人。2005年与2001年相比,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0%—20.4%,植被多样性指数提高0.45—1.65,向大气释尘量下降15.8%。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有林地面积已由治理前的17.8万公顷增加到目前的23.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7.6%提高到32.6%,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
(三)建设规模宏大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平原地区耕地和人口约占全国的40%,是粮食主产区,也是无林少林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北平原森林覆盖率仅为1.1%,许多平原地区没有森林,风沙和干热风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改善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中国政府组织人民大力开展平原绿化。特别是1988年实施全国平原绿化工程以来,逐步探索出了以农田林网为主体,“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农林间作、成片造林相配套,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有力推动了平原地区的生态建设。从1988年到2007年,全国平原地区累计完成造林7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7.3%提高到现在的15.8%,新营造农田防护林376.8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由1987年的59.6%增加到现在的74%,3356万公顷农田得到保护。据测定,农田林网通常可减缓低空风速30%—40%,提高相对湿度5%—15%,增加土壤含水量10%—20%,可有效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提高农作物生产量。过去一些风、沙、旱、涝、碱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如今绿树成荫、林茂粮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