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坚定不移地推进“两个率先”,全省经济总体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要进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0 %、12.9%和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4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5700美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9∶55.0∶38.1。先进制造业水平提升,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4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0%,同比提高1 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3.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7.1%,分别提高0.4个和1.1个百分点。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城市化水平达54.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产业集约化发展加快,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产业带发展态势良好,全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超过90家。区域发展更趋协调,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中形成江海联动、跨江发展新格局,苏南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完成1340个重点减排项目,提前一年完成小化工三年整治目标。扎实推进太湖、淮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太湖流域水质总体上好于上年。排污权有偿分配、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预计超额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的年度目标。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4.48%和7.20%,完成国家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计划。
物价涨幅逐步回落。控制物价上涨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8个、1.8个和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13.0%,其中猪肉上涨22.7%、油脂上涨25.1%、鲜蛋上涨3.1%、禽上涨7.9%、鲜菜上涨7.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0%,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23.3%、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26.9%、有色金属和电线类下降3.7%、化工原料类上涨4.0%、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上涨9.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3%。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指 标
|
全省
|
城市
|
农村
|
居民消费价格
|
5.4
|
5.2
|
5.6
|
食品
|
13.0
|
13.5
|
12.0
|
#粮食
|
6.1
|
8.5
|
4.2
|
烟酒及用品
|
2.9
|
3.2
|
2.3
|
衣着
|
0.5
|
1.3
|
-1.6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4.1
|
5.1
|
1.8
|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2.5
|
2.7
|
2.1
|
交通和通信
|
-1.4
|
-2.3
|
0.6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1.0
|
-1.3
|
-0.4
|
居住
|
4.2
|
3.0
|
7.1
|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464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8万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6.9万人。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得到加强。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实行省直接对县的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有了新突破。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扩大。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81.6万户,比上年增长9.7%,注册资本15722.7亿元,增长24.0%;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户228.0万户。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二是农业基础地位还不够稳固,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完善;三是社会建设亟待加强,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较困难,在医疗、住房、市场物价、劳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涉及民生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尚待有效解决;四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