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
业化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建设全球
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依托区域综合
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金融产品、服务、管理和组织机构创
新,促进金融业发展。扶持和培育工业设计、节能服务、战略咨询、
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型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规范发展法
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
务服务业。整合建立区域内综合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公共技术平台,
15
培育创新型特色化的软件服务和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增值电信业
务、软件服务、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和互联网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
包产业。
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立足历史人文、山水风情、江南风貌、江海
风光、现代都市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拓展市场、
整合资源,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
闻出版、邮政、电信、商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运用
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现代商贸业发
展。积极扶持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
上海重点发展金融、航运等服务业,成为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
现代服务业中心。南京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旅游等服务业,
成为长三角地区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杭州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
游休闲、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地区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苏州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服务业,
无锡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宁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
商务会展等服务业。苏北和浙西南地区主要城市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
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按照立足优势、加快研发、强化协作、促进集群
的原则,加快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挥区域在电子信息研
发、设计、制造及服务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
心技术研发,促进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激光显示关
键材料与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制造等产业发展。
加强区域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和分工体系建设,努力打造自主品牌。以
16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或产业园为依托,打造通信、计算机及网络、
数字音视频等产业集群。
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沿沪宁、沪杭甬线集中布局。沿沪
宁线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软件、计算机、微电子、光
电子类产品制造,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无锡为主的研发设计与
生产中心,以常州、镇江等为主要生产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沿沪
杭甬线以上海、杭州、宁波为研发设计与生产中心,整合嘉兴、湖州、
绍兴、台州等地的相关产业,构建国内重要的软件、通信、微电子、
新型电子元器件、家电产业生产基地。扬州、泰州、南通、温州、金
华、衢州等在巩固发展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基础上,以产业
协作配套为重点,开拓计算机网络和外部设备等新产品领域,加快信
息产业发展。
装备制造业。按照提升水平、重点突破、整合资源、加强配套的
原则,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大型机械、成
套设备及汽车、船舶研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水
平,力争在大型电力设备、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以及大型加工设备等
关键技术和规模生产上取得突破。依托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引导企业
整合相关资源,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采取产业链接、
技术外溢和资本扩张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区内外产业配套协作。
以上海为龙头,沿沪宁、沪杭甬线及沿江、沿湾和沿海集聚发展。
以上海、南京、杭州为先导,苏州、无锡、宁波、徐州、台州等为骨
干,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上海、南京、杭州、宁
波、台州和盐城积极发展轿车产业,形成区域性轿车研发生产基地。
以苏州、常州、扬州和金华为重点,加快形成国内重要的客车生产基
地。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以上海、南京、常州为重点,
17
加快形成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围绕汽车整车制造,鼓励沿海、沿江等
地区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带。以上海、南通、
舟山等为重点,建设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结合上海地区
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黄浦江内部船厂搬迁,重点建设长兴岛造船基
地。
钢铁产业。按照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循环经
济产业链的原则,推动钢铁产业集约式发展。依托区域现有大型钢铁
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和战略联盟,促进企业集团化
发展。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增强高端产品的国际竞
争力。大力发展和运用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积极推广新一代可
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构建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
依托上海、江苏的大型钢铁企业,积极发展精品钢材。推进钢铁
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海港的有利条件,在不增加现有产能的前提
下,结合大型钢铁企业搬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连云港等沿海具
备条件的地方建设新型钢铁基地。
石化产业。按照立足优势、突破创新、促进集聚、清洁生产的原
则,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区域石化产
业发展基础及沿江临海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石化产业。大力
开发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及有机
化学新材料。加快现有化工园区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升级。
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大型石化企业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上海化工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和宁波—舟
山化工区,发挥沿海地区深水岸线和管道运输优势建设利用境外资源
合作加工的大型石化基地,进一步壮大炼油、乙烯生产规模,建设大
型基础石化产业密集区。发挥泰州、盐城、宁波、嘉兴、温州等滨海
18
或临江区位优势,集中布局,优化发展精细化工。充分利用淮安岩盐
和盐城矿盐资源,发展盐化工。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利用区域医药生产门类齐全的优势,以生物
基因工程和现代中药为重点,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及信息服务为
一体的产业链,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生物
医药产业密集区。
建成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加快建设上海、泰州、
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强无锡“太湖药谷”等品牌,建设南
京、苏州、连云港、杭州、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
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加快以上海临港新城、盐城、宁波、舟山等为重
点的海洋生物产业发展。
新材料产业。依托区域内雄厚的科研实力及产业基础,与电子信
息、冶金、汽车、建筑、化工等产业配套衔接,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
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纤维新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照明用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特种工程材料等产业。
以上海为核心,沿江、沿湾为重点区域,发展各类新材料产业。
加快建设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新材料研发中心和宁波、连云港国
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无锡、常州、镇江、泰州、南通、徐州、
湖州、嘉兴、绍兴、台州、金华、衢州等城市积极建设新材料研发转
化生产基地。
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发展基础,加大新能源技术研
发和生产投入,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风能、太
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燃气蒸汽联合
循环发电等。在沪宁、沪杭甬等沿线大城市,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基
19
地建设。在南通、盐城、舟山、台州、温州等沿海地区以及杭州湾地
区,大力发展风能发电。鼓励发展以风电、核电和光伏为主的新能源
装备制造,提高零部件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工能力。优化发展太阳能光
伏电池及原材料制造业。
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充分依托上海民用航空航天产业研发、制造
和综合集成能力较强的优势,利用已有的支线飞机和大型客机的研制
基础和国际合作经验,积极推动民用飞机制造业、航空运输业和航空
服务业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卫
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和相关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航天
技术向新材料与新能源、节能技术、信息技术、特种制造、特种装备
等领域延伸拓展。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挥
国有农场的示范作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
代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生产能
力建设。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集约
利用水平,支持创建名优品牌,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发挥沿海地区滩
涂资源丰富和山区生态优势,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沿江靠海的
优势,发展现代渔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
绿色、有机农产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和规模化养殖基地,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支持农业产业
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扩大农
产品出口,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向型农业。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
健全农业经营和流通服务体系。
纺织服装业。以提升档次、打造品牌为重点,建成集研发、制造、
20
展销、贸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纺织及服装设计制造中心。上海重
点发展服装设计和贸易,苏州、无锡、南通、常州、杭州、宁波、湖
州、温州重点发展服装及面料生产、研发、展销等,鼓励扬州、泰州、
盐城、湖州、嘉兴、绍兴、金华等地发展现代纺织业,积极提升产业
层次和产品档次,促进传统纺织业向周边地区转移。
旅游产业。加强旅游合作,联手推动形成“一核五城七带”的旅游
业发展空间格局。以上海为核心,发展上海都市旅游,打造长三角地
区旅游集散枢纽。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五城市为节点,
培育和开发都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
游、水上旅游等新型品牌。积极开发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
嘉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为主的滨海海韵渔情旅游带,以苏州
—无锡—常州—湖州为主的环太湖水乡风情旅游带,以上海—嘉兴—
杭州—绍兴—宁波为主的杭州湾历史文化旅游带,以南京—镇江—扬
州—泰州—南通—上海为主的长江风光旅游带,以杭州—嘉兴—苏州
—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为主的古运河风情
文化旅游带,以杭州—千岛湖—黄山为主的名山名水旅游带,以温州
—丽水—金华—衢州为主的山水休闲旅游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