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
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
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实现了
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
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长三角地区处于
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应对国际金融
危机出发,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长
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
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 万
平方公里。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
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
台州16 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
规划期为2009—2015 年,展望到2020 年。
本规划是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
成就,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
地区之一,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
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
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
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
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
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
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
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
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
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
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
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
级城市群的基础。
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
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
4
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
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
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
的良好条件。
(二)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经
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
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
的政策加快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特别是党中央国
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长三角地区一
体化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
件和广阔空间。
同时,区域内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交织
在一起,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困难加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
待解决。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分工不够合理,区域整体优势尚未
充分发挥;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
与衔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层
次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水平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外贸依存度偏高,贸易结构还需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际竞
争力尚需提高;土地、能源匮乏,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社会事业
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行政管理、社会管理
体制等方面改革还不到位,改革攻坚的任务仍然繁重。这些都给长三
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
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
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
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
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
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
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
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
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
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自
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
平,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努
力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全面加快现代化、一体化进程,形成以特大城市
与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成
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三)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坚定信
心,齐心协力,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认真落实中央加
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
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促进
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到 2015 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业比重进
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对外开放水
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达到82000 元(核心区100000 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
50%),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
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核心区3%)。
到 2020 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
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
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
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
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10000 元(核心区130000 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
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