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林业局提供的材料中获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极大地促进了防沙治沙工作。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工程区五省(区、市)目前已累计完成林业建设任务8266.92万亩,占计划下达任务的94%。据北京师范大学对京津工程的评估报告显示:与2001年相比,京津工程区植被盖度提高了10.5~20.4%;土壤风蚀、水蚀明显减轻,五年净减少1.96亿吨;地表向大气释尘量明显减少,净减少495万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增加1863.4万吨,增加了10.1%;植被固碳效果逐年增加,增加了1068.3万吨,提高了10.1%。
2008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启动了100个试点县的试点工程。2008年林业建设任务9.92万公顷,已全面完成,2009年下达林业建设任务16.87万公顷,正在实施过程中。“十五”以来,贵州省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特别是毕节地区自启动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森林面积增长了845万亩,林木蓄积量增长了5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了20.98个百分点,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减少了2077吨,实现了“三增一减”。同时,在努力改善沙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一些地区通过兴林富民,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广西田阳县在石漠化地区发展竹子14万亩,农民年销售竹子1万吨,总收入350万元;通过大力发展竹子加工业,编制竹篓200多万只,产值1000多万元。该县一些村通过在石漠化土地上发展竹子种植,农民人年均增收超过1000元。
在长期防沙治沙实践中,总结形成了1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创造了“生物经济圈”、“小网格、窄林带”、“两行一带”等生态经济兼用型的综合治理模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最大限度地防治土地沙化。经过多年实践,投身治沙,植树护绿、防沙治沙的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防沙治沙实践中,涌现出了石光银、王有德和牛玉琴、王果香等一大批治沙英雄和先进个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知难而进,顽强抗争,沙害不除,战斗不止,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成为推动防沙治沙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防沙治沙的精神财富,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中国发展门户网 魏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