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专题
中科院报告:可持续发展能力最新排名 上海居首/名单
中科院报告: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幅排名 江西增长最快/名单
中科院报告: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最新排名 北京居首/名单
中科院报告: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增幅排名 北京居首/名单
中科院报告:气候变化已从科学问题延伸为政治、经济议题
3月2日,中科院发布《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主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报告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展开研究,揭示了全球变暖的科学认识、影响和趋势,考察和分析了碳排放的历史演变规律及其主要驱动力,总结了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展望了中国在不同情景下的能源、气候和发展的未来趋势,剖析了中国向低碳转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等关键问题,探讨了在城市优先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支撑体系,提出了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发展战略、目标、行动路线图及政策建议。
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变化,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和综合排名。
碳排放演变一般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
报告基于历史的考察、分析和总结,发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演变一般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高峰规律,即该演化过程需要先后经历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高峰和碳排放总量倒U型曲线高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碳排放高峰所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或人均GDP存在很大差异,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单一的、精确的拐点。从那些跨越了碳排放高峰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来看,碳排放强度高峰和人均碳排放量高峰之间所经历的时间一般为24-91年,平均为55年左右。该规律意味着应对气候变化或者发展低碳经济不能脱离开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必须循序渐近地加以推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下,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和目标应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应以人均和总量减排为重点,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目前应以提高碳生产率或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导向。由于历史上,发达国家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应在承担量化减排义务的同时,应建立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的新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在相对发达国家较短的时间内跨越碳排放的三大高峰。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挑战和机遇并存
报告指出,人类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从根本上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必须实现三个方式的转型,即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全球资产配置与转移方式全面向低碳转型。这不仅需要各国自己的努力,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CO2排放国,中国所面临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近年来率先开展的节能减排行动中已经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报告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从长远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我们存在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使我国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甚至扮演领先者的角色,并尽早到达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拐点。但从近中期看,中国走低碳道路面临发展阶段、国际分工、就业压力、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挑战大于机遇。因此,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机遇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的低碳发展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