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2万亿的信贷增量带给市场信心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疑问:巨量资金流向了哪里?连续三个月的信贷猛增势头是否可持续?高企的票据融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
嘉宾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和
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
孙明春
郭世坤
彭兴韵
尤霏霏制图
在刚刚过去的2月,本报记者分赴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求解1.62万亿巨量新增贷款背后的诸多疑问。调研结果显示,政府项目投资,毫不意外地被证实为此轮信贷猛增背后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并且,无论是珠三角、长三角还是环渤海,巨量票据融资都颇显异常。尤其在广东,票据融资占信贷投放比重更高达81%。
对此,外界的分析是,企业存在套利的可能,而部分银行为做大规模,也可能做大票据融资。本期圆桌专家的看法则是,套利是市场行为。对于银行而言,当贴现的收益大于融资成本,这项业务即存在操作的空间;而对企业而言,较低的贴现率,即意味融资成本低,也意味着另一重套利空间。但没人能说得清楚,有多少企业在利用票据融资套利。同样,也没人能说得清楚有多少信贷资金流入了股市。
中小企业的信贷情况是此次信贷猛增之时,我们所关注的另一个领域。但我们了解的情况则是,巨量信贷增量背后,银行并没有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倾斜。在经济下行期,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考量更为慎重。不过,比较乐观的看法则是,有了政府项目这块优质贷款作为基础,银行也有能力去承担风险更大的中小企业贷款,与此同时,政府项目也会拉动对中小企业的生产需求。
对于今后几个月,信贷猛增势头是否可持续的问题。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1月份的势头铁定是难以持续的,特别是,票据融资恐难持续高位。与此同时,银行对于今后的信贷投放,还要取决于政府项目相继落实后,民营企业的投资是否得到有效拉动。而今后的货币操作空间,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贷投放的增长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