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卫星将选择适当时机,实施落月任务。”日前,国防科工局负责人正式对外界公布了超期“服役”的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最后归属。这标志中国的探月一期工程已经圆满完成,探月二期工程全面启动。
不久前,已经超期服役的“嫦娥一号”卫星再次实施转轨,由距离月面100公里的环月轨道成功将轨道近月点降至距月面17公里。完成降轨试验后,卫星重新回到距月面100公里的极轨圆轨道。
国防科工局专家表示,在这次降轨试验中,“嫦娥一号”卫星平台工作正常,地面测控系统开展了一系列试验,为探月工程二期开展高分辨率对月观测和实施月面软着陆等积累了工程经验。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它的设计寿命为一年。基于“嫦娥一号”卫星工作状态仍很良好、燃料充足的状况,有关方面决定充分挖掘卫星使用价值,对卫星实施有关在轨试验,为后续探月任务增加技术储备。
但是,对于“嫦娥一号”卫星到底要采取何种方式结束自己的探测任务,相关专家一直守口如瓶。
“撞击月球是国际航天领域结束月球探测器‘使命’普遍采用的方式。” 欧阳自远院士说。“与其让探月航天器因为燃料耗尽而坠落月球,还不如选择撞击月球的方式,多少也能为人类了解月球增加一些资料积累。”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萧耐园教授透露,人类探测器选择撞击月球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撞击成功后会掀起大量的月球尘埃。科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月球尘埃的成分,来解释月球的起源之谜。而月球的起源之谜目前的学说都存在比较大争论。
另外,探测器如果能够做到指定时间撞击到预定的地点,将会为下一步其他人类探测器在月球或其他星体精确着陆奠定基础。
同时,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也提供了工程基础。因为人类对付威胁地球安全的小行星撞击,目前的手段就是用人造核武器击中小行星的固定位置,以此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路线。这次行动无疑是积累了经验。
“‘嫦娥一号’卫星在撞击前还能完成拍摄近距离高分辨照片、拍摄撞击时的瞬间情况,这些资料对地面分析人员非常有用。” 萧耐园教授介绍说。
此前,印度的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所携带的月球撞击探测器于2008年11月14日成功撞击月球。撞击产生了巨大月球尘埃, “月船1号”将数据传回地面后,印度科学家启动了对有关数据的分析工作,以进一步了解月球表面物质构成。
但是,欧阳自远院士透露,由于“月船1号”所携带的月球撞击探测器重量太小,撞击月球后,产生的月球尘埃非常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