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节能减排进展顺利,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2008年,全省节能减排工作进展顺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双下降。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4.4%、2.5%和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同比提高11.9个百分点。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绿色信贷”准入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顺利开展。
专栏 2 对武汉市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查
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方式。目前,武汉市已有东西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青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两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未来还将建立5个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15条循环产业链,为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示范模式。
调查显示,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至2008上半年,在国家宏观金融调控趋紧的情况下,湖北省金融机构对武汉市循环经济重点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据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末,东西湖和青山循环经济工业园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9.1%和53.9%,而同期武汉市企业贷款余额增幅仅为24.3%。但从金融支持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式来看,仍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缺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股权融资渠道。湖北省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对本地15家规模较大的风险投资机构调查显示,2006至2008年初,15家风险投资机构共投资了58个项目,投资金额仅2.4亿元。同时,武汉市的产业基金尚处于空白。二是在传统产业进行循环经济改造的资金来源中直接融资比重不高。目前,武汉市第一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中已经上市或者有母公司(或子公司)作为上市融资平台的只有武钢、神龙汽车等4家企业。三是各种融资方式之间缺乏有机配合,协同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四是传统产业的循环经济技术改造模式单一,制约了金融产品创新。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外包模式既可以发挥专业分工的优势,也为专业化的循环经济技术公司借助发包方的信用优势,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提供了条件。但目前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如武钢、武石化、青山热电厂等,技改项目都是企业内部完成,尚未出现外包模式。
调查认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建立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产业基金;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发展壮大风险投资;争取更多的循环经济骨干企业通过股票、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二是充分发挥多种融资方式的协同效应。在武汉城市圈积极推动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产业基金合作,搭建银行业、担保业和风险投资业交流平台,为多种融资途径发挥协同效应创造有利环境。三是做好信息发布,切实做好节能减排信息发布和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引导资金向循环经济优势企业聚集。
(六)房地产业步入调整,制造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1.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房地产金融平稳运行。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湖北省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控效应显现,房地产金融总体平稳运行。
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自筹资金比重攀升。2008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长23.3%,较
9
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其中经济适用房投资额增长39.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的比重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资金来源结构有所变化。房地产企业自筹资金增长58.3%,比重较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成为房地产开发投资首要资金来源;利用外资下降34.6%,其中武汉市房地产外资流入同比下降74.0%。
房地产供给放缓,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全省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住宅新开工面积增幅分别下降13.3个和16.0个百分点,而住宅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1%。经济适用房供给逆势增长,全年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增长37.1%和11.8%。
房地产交易清淡,价格涨幅总体持续回落。全省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商品房交易呈现“量跌价滞”的局面。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24.1%和25.2%,而空置面积增长101.1%,其中住宅空置面积增长144.8%。房地产价格涨幅总体回落,其中武汉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由一季度的8.2%降至四季度的0.7%。
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放缓。受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等因素影响,全省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14.0%,增幅呈逐月回落趋势。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房地产金融总体平稳运行。
2.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与机遇。
目前,湖北省已具备较为健全的制造业结构体系,其中钢铁、石化、汽车、食品和建材行业具备相对比较优势。全省初步形成了以武汉城市圈为支撑,以襄樊、宜昌两个副省域中心城市为两翼的整体制造业格局。截至2008年末,全省制造业企业家数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制造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19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4%。
2008年,湖北省制造业面临较大挑战。尽管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较小,尚未出现大批企业停产或倒闭现象,但金融危机对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冶金、汽车及零部件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产销不畅,库存增加;效益下滑,减利和亏损企业增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营运资金不足等问题。
但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湖北省发展现代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全面启动使得湖北成为国际资本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加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以及良好的交通、资源和成本等优势,湖北制造业发展必将步入高速健康发展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