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运行情况
2008年,湖北省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金融调控政策,金融运行与地区经济发展良性互动,金融改革持续深入推进,金融市场交易活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推进。
(一)银行业保持较快发展,货币信贷运行平稳
2008年,湖北省银行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货币信贷运行总体平稳,机构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1.银行业规模效益稳步提高,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快速推进。2008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继续快速增长,增幅达24.2%;贷款资产质量不断改善,不良贷款率为中部六省最低,较年初下降5.7个百分点;效益稳步提高,利润增长59.0%。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快速推进,8家村镇银行已正式开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已各开业1家。外资银行发展态势良好,数量居中部六省之首,其中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武汉分行正式获准筹建,法国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成功转制,汇丰银行武汉分行分支机构进一步延伸。
2.存款较快增长,定期化特征明显。2008年,全省本外币存款持续快速增长,增幅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见图1)。储蓄存款因资本市场深幅调整而持续回流,增加额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3.9%,而受下半年经济增速减缓、存货资金占用增加以及经营效益下降等因素影响,企业存款增速同比下降较多。企业和居民投资意愿减弱及三季度以来利率下行预期导致存款定期化特征明显,新增定期存款为新增活期存款的2.2倍。外资银行存款多增明显,余额同比增长达145.8%。
3.贷款增长适度,投放趋于均衡。随着货币政策取向的适时调整,全省人民币贷款增幅呈现出前8个月逐步减缓、9月份以后快速反弹的态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在年末初步显现,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额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见图2)。新增贷款投放趋于均衡,上半年与下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额之比为1:1.02,改变了多年来贷款投放“前多后少”的格局。外汇贷款先增后降,主要与下半年人民币升值预期弱化及人民币贷款挤出效应等因素有关。
信贷结构调整凸显宏观金融调控重点。贷款继续呈现中长期化趋势,尤其是第四季度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信贷资源重点向国家扩大内需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等领域倾斜,全年新增贷款中七成以上投向制造业、公共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城市圈内新增贷款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80.7%。金融支持经济运行薄弱环节、社会弱势群体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增速均快于各项贷款增速,小额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累计投放额分别为上年同期的3.2倍和1.6倍。针对年初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信贷投放逾66.1亿元,基本满足了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资金需要。
4.现金收支小幅下降,延续净回笼格局。2008年,湖北省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小幅下降,主要与经济社会中非现金交易比重上升及上年度基数较大有关。现金收支延续四年以来的净回笼格局,增速同比提高26.1个百分点。
5.贷款利率先升后降,利率调整效应显现。上半年湖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总体小幅上扬,下半年尤其是9月份以后随着贷款基准利率连续多次下调而逐步回落,全年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提高3个基点。
新增贷款中利率上浮贷款占比先升后降,其中上半年利率上浮贷款占比明显扩大,但9月份以后利率下浮贷款占比有所上升。资金头寸相对充足及大型优质企业、重点投资项目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利率下浮贷款占比较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但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利率上浮贷款占比均较上年有所提高。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有所增强,浮动利率贷款占比持续攀升。
美元存贷款利率总体振荡走低。受国内外市场美元供求关系及美联储降息等因素影响,全省占比较大的3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协议存款利率和1年期美元贷款利率振荡下行。
6.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亮点纷呈。2008年,湖北省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不良贷款剥离顺利实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向纵深推进。武汉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汉口银行并实现跨区域经营。武汉市农信社获国务院批复组建农村商业银行,78家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专项票据68.1亿元已顺利兑付。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快速推进。8家村镇银行总体经营良好,其中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成功发行全国首张村镇银行银联卡。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公安县花旗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和全省首家小额贷款组织――武汉华创小额贷款公司均已正式挂牌营业。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天风证券总部正式迁入武汉,光谷“金融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信用卡中心先后落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