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比较
各国“80后”都在想什么?
美国“80后”
重新定位
每一代美国人都有反抗前一代人的思想习惯。美国“80后”的父母一代深受越战影响,反对前一代干预主义的思想。“9·11”改变了美国“80”后,之前他们这代人根本不关心政治,“9·11”促使他们重新思考美国的国家定位问题。
英国“80后”
金钱至上
英国的“80后”俗称“撒切尔的孩子”,因其出生之时恰逢“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当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人,个个视国家兴亡为己责。而现今的孩子们基本上唯钱是图。眼下的英国“80后”大多痴迷于网络,而少有关注新闻者。
日本“80后”
我们“不饿”
很多研究者认为,日本“80后”身上依然延续了父辈的危机意识。但是他们的求知欲比起前辈来说大大减弱了,简单地说,他们“不饿”,他们远离报纸,不关心科学。
俄罗斯“80后”
信仰真空
俄罗斯的大学教授喜欢批评“80后”们是“缺乏信仰的一代”。和“60后”、“70后”相比,俄罗斯“80后”经历了更多的社会逆境。他们生长在一个民族价值认同体系崩溃、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的年代,没有人跟他们说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是”与“非”。“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都处在一个信仰缺失的‘价值真空’地带。”
印度“80后”
胸怀大志
印度的 “80后”们都相信印度具有成为一个全球大国的潜力。“印度不是将会崛起,她已经崛起了。”(据《启迪》杂志)
八零后自画像
史记《八零后传》摘录:
“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逮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硕博相继,数年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十年无休,披星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楼市暴涨,不足购房,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医保曰,不符大病之条例,拒赔。乃倾其所有,入院一周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友怜之,赊三鹿一包,冲而饮,卒……”
“二十一世纪,高科世,重优才。呜呼!颓废岂为80后?2009国策,状元下乡,振兴乡镇,亦兴农;投笔从戎,绿装卫国;商界英豪,下海泛舟。条条大路通罗马,共建和谐为国家!”
预告:
对于“80后”的生存现状,“80后”才最有发言权。这是本报发起这次大调查的初衷。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采访了一批“80后”的代表人物,如郭敬明、李宇春等。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也许可以带给我们更直接的启示。
郭敬明:
“人们常认为‘80后’太有个性了,个性太张扬了,有时觉得我们不尊重长辈,作为对‘80后’这一代人的想象。有时觉得我们这代人有距离感,可能和我们本身不善于表达有关。”
李宇春:
“我觉得我不算优秀的‘80后’,比韩寒、姚明他们差多了。我觉得我做得不够。”
李念:
“以前在上海读大学,当时的宿舍在15层。夜晚我打开窗,看见一栋栋高楼,万家灯火。常常想,自己还需要奋斗多久才能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一隅之地,有自己的一个窝。”
Natalie(“富二代”):
“我才知道,会有一家人凑不齐一两万元的事情。大家烦恼的东西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