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子总是不够花,崩溃崩溃!车子总是不够好,崩溃崩溃!房子总是不够大,崩溃崩溃!”一首流行的手机彩铃歌曲《我崩溃了》道出了部分都市新生代的心态:近年来,房价高、就业难等社会问题的加剧,使独生子女为主的80后、90后一代生存压力骤然增大,许多人心里充满疲惫、焦虑乃至崩溃。有社会学者认为,在年青一代的焦虑背后,有物质生活方面困难加大、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机会减少的客观原因,也有精神生活方面片面追求物欲、为拜金价值观所困的主观因素。因此,缓解年青一代的生存焦虑,不仅需要政府不断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调整利益分配,也需要年轻人平衡心态,充实精神气场,提升价值理想,将焦虑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高房价重压,“房奴”一族身累心更累
出生于1985年的小廖在浙江杭州一家省级事业单位已经工作了两三年,工作稳定,收入也算中等。但是只要谈起未来,小廖立即表情严峻,心事重重。
小廖今年打算告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把女朋友从湖南老家接过来登记结婚。小廖说,买房子基本上靠自己,再想到过两年养育孩子,“压力不是一般的大,为了攒钱付首付,我们打算结婚的酒都不摆了,能省点就省点吧”。
杭州的房价,在小廖看来至少近几年内高不可及。“以我现在的收入,不吃不喝的前提下付30%的首付就需要五六年。”小廖说,他接触的同龄人中,头发已经部分花白了的并不少见。
算得上中等收入的80后小王从2009年7月开始看房,先看开发商的房子,从城西到城东,数百个楼盘,这边还没反应过来呢,那边就开盘售罄了,简直比卖菜还快。“十几天一个周期,回头一看,妈呀,房价又涨了。干吗不当初下单?”
跟涨不跟跌,这是所有人的弱点。小王一想到买房就头痛,“简直是抢钱啊”。没办法,转头看便宜一点的二手房,“包里揣着省吃俭用、披星戴月赚的俩破钱,开始到处找房子”。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踏遍杭州市区的东西南北,甚至是郊区的余杭、闻堰、良渚等地,“战果空空”。小王想,要不要再等等?但是中介对他说:别等了,还会涨的!
在一片“楼市崩盘”的咒骂声中,小王“颤抖着”签下了买房合同,成为“百万负翁”的其中之一。他沉重地说:“真的不知道楼市疯了还是我疯了?”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大二男生邵立峰说:“每个年轻人都有一种靠自己奋斗的梦想,而看完电视剧《蜗居》,觉得理想与现实差距好大。我不想被社会推着走,从孩子读书的时候要为成绩所累、长大了要为房子所累、买了房子要为还贷所累……”
针对年轻人热议的《蜗居》中主人公每天念念不忘还贷、生活开销等数字的“房奴”现象,辽宁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长辉表示,这种降低生活质量的理财方式,不应提倡。贷款买房是大多数人回避不了的问题,要使自己不成“房奴”,尤其是不做心理上的“奴隶”,心态很重要。生活中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固然重要,但如果每天把贷款额、月供数、各种花销这一连串的数字都牢牢记住,显然是给自己的精神套上了枷锁。在这种无形压力的持续作用下,心理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因此,“不如心宽一点”,既然买了房,贷了款,就按计划还,原本买房就是为了生活更好,切不要因为有了房却丢掉了幸福。“房奴”们应学会释放压力,转移注意力。
就业难困扰,年轻人亟须就业辅导和心理疏导
与已经踏入社会,有稳定工作却为房子而奔波的80后相比,即将踏入社会的都市新生代遇到的难题更大,那就是就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社会上“毕业即失业”的感叹不绝于耳。
1983年出生的小林,2006年毕业于辽宁沈阳一所大学的法律专业,毕业后的3年半时间里,他辗转于多个单位,参加过1次考研、1次公务员考试、3次司法考试,均以失败告终。
2009年,仍希望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小林又应聘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至今,没有转正。“所里的领导说通过司法考试就给转正,我今年又考了一回,就差2分。”
小林说,毕业后自己就在沈阳家里居住,虽然这几年收入一直很低,生活上倒是没有问题,但每天看见父母也觉得惭愧,不知道如何交代。“有时候明明没什么事情干,我也在外面闲逛到很晚才回去,我都27岁了,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女朋友,没有房子。现在一天也就是打打杂,跑跑腿,挺茫然的。不想去卖保险、做营销,但除了专业外我什么都不会。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与人才结构有关。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重工作实践经验成为首要需求,但是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的要求。浙江省就业局副局长曹建国表示,“期望值偏高”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仍有不少大学生抱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
沈阳心理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张国臣指出,由于社会的现实压力,如事业单位、国企和私企相比,工作稳定,医疗、社保待遇好,退休后的收入高等原因,一些大学生不顾自身兴趣和实际能力,一心想进机关,进大企业。而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用人单位需求在减少,部分大学生难免在现实中迷失,产生焦虑、困惑、烦躁等不安情绪和心理压力,确实需要疏导。
他表示,对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就学生本身而言,应对其进行系统的生涯教育,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就业管理部门在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应整合社会力量对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帮助其确立现实的就业目标。此外,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缩短不同行业和岗位之间的福利性和保障性收入差距,以引导学生无后顾之忧,根据兴趣和能力择业。
个体须调整预期减压,政府应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钟其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80后、90后遇到的问题和烦恼,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有两个因素值得各界反思。
钟其说,一是社会价值观严重失范。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之中,新的理想价值体系尚未得到有效确立。社会氛围相对宽松、思想日益多元化的同时,虚无主义盛行,甚至一些颓废思想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影响不断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的理想之光黯淡,道德价值观被扭曲、高度物化,潜意识中似乎必须“有房有车”,否则就是失败,这种错误的流行观念不恰当地调高了人们的发展预期,极大地加剧了年轻人的心理压力。面对这样的精神困境,重建健康充实的价值观势在必行。
二是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机会减少。相对于打破坚冰后春潮涌动、利益格局分化重组的改革开放前期,当前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已基本形成并趋于固化,阶层向上流动性减弱,个体发展机会相对减少,一些既得利益集团高度垄断了优势资源,客观上对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造成了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从职业构成、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来看,80后和老一辈人相比,他们在学历、文化素养、思想观念、专业技术知识、就业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深层结构上,80后遭遇了既得利益集团的“金钱和权力排斥”。钟其认为,这是一种利用“先赋性”(靠家庭、血缘背景等先赋因素)获取社会资源而独霸发展机会、独吞发展成果的社会排斥现象。排斥的结果对个体而言,就是80后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不公,前景不明,难以理性预期。
钟其建议,就社会结构而论,需要增强当前市场竞争中具有起点公平的“后致性”(靠个人后天的受教育及专业努力等因素)原则,将“先赋性”的地位分配机制作用减弱,营造一个靠后天努力、公平、有序竞争获得体面的社会地位的阶层示范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问题并非改革过头,而恰恰是改革力度不够。政府应继续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缩小贫富差距,将改革开放朝着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方向大力推进,为年青一代的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半月谈记者 岳德亮 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