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大学生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已经当起了老板
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将为“书生老板”提供便利
杨浦区专门开通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
遭遇金融海啸,不少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瞄准自主创业。
为求稳定职业而屡创新高的公务员报考热和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创业潮,这两者成为应届毕业生的首选。拥有丰富高校资源的杨浦区历来是上海创业高地,日前发布的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和发展工作课题报告》显示,2008年,杨浦区新办大学生创业企业114家,共带动491人就业;区域内已建成各类创新服务平台15个,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点占全市的1/3。
前景
一人创业可创造8个岗位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又将有61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应届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劳动者创业人数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基本形成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中国的创业主体10年前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人才、大学生等加入。平均一个创业者还可以创造8个就业岗位,但中国的创业者也面临资金、场地、行业准入、市场技术、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瓶颈。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各地都已陆续推出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有关专家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20%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而中国只有3%。 ”
杨浦区的这份课题报告显示:区别于“4050”群体的“生存型”创业,大学生创业通常以低投入、大市场、高增值的“机会型”为主,发展速度快、爆发力强、回报率高,但也有存活率相对较低的风险。由于主要依靠家庭和亲友支持或合伙创业,大学生创业者承受着来自父母、恋人及亲友的重重压力;由于缺乏社会历练和实际运作经验,创业综合能力较弱,初创期步履维艰,创业存活率不高。
政策
实训基地形成规模效应
今年杨浦新办大学生创业企业114家,其中各街道镇新创办大学生创业企业90家,其经营项目涉及百货销售、会展咨询、社区服务类等,而创业者也不仅是海归、博士或名校毕业生,从传统的高端平台逐步贴近市民生活,这归功于新崛起的实训及扶持基地。
为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初始成功率,今年杨浦以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会机构组织创业实训,并通过专家认证方式在电子商务、餐饮服务、生产制造等不同行业中筛选出20家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组织大学生到企业参加创业实践,由企业家带教。第一期30名大学生接受10天的创业实训后,有18名学员着手筹备创业。
在控江路开业园区,记者了解到,与毗邻校区的高科技园区内扶持基地不同,落户社区的开业园区创业者以大专生和已有数年工作经验的白领为主。经过有针对性的实训和专家跟踪指导,他们迅速找到市场需求及自身的不足,且不介意“从低做起”。不少男大学生在社区承接软件设计、电脑维修等业务,女大学生则开起美甲店,婚庆公司等。
筹建沪上最大创业示范园
据悉,杨浦区目前正在筹建上海最大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拟将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装入大学生创业示范的核心功能,作为杨浦大学生创业园的主基地。该基地拥有1.5万平方米,功能定位是集聚咨询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实训、产品试制、模拟运作的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下设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主楼创业公共服务区和创业孵化基地3个服务子平台。
杨浦区盘活闲置厂房资源1300平方米,为入驻者免费提供办公桌椅、电话、空调、宽带等办公设施,并设立综合服务大厅,提供开业指导专家咨询、创业扶持政策受理、企业注册登记、企业用工等服务。
一揽子政策促就业
杨浦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苏琛如说,杨浦区对大学生创业特别推出六项举措、十项综合扶持政策,其中颇有新意的一项即为:大学生如创业成功,每带动一人实现稳定就业便可获得2000元补贴。
“带动就业补贴,具体指的是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优先录用当年本区经职业培训、职业见习的青年,与其签订一年(含)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金、按2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用工补贴。 ”据苏琛如介绍,杨浦区对大学生创业特别推出“一揽子”优惠政策,包括提供人才引进、居住证办理、档案托管、人事代理等配套服务;录用本地区“双困”失业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费补贴和交通费、午餐费补贴等。对不同的创业者还将给予不同方式的资金支持。已毕业大学生作为在职人员创业的,可享受专项贷款政策,极大推动了“让想创业者敢于创业,让已创业者成功创业”,逐步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造血”机制。
联席制度开出绿色通道
不知水深水浅的“书生老板”创业能获得成功,离不开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创业出台的相应鼓励扶持政策。然而从此次调研的结果来看,由于政出多门,各条“绿色通道”没有事先统筹规划,很难收到预期效果。为此,整合各方面资源的“联席制度”呼之欲出。
今年4月,杨浦区成立由副区长马杰富为召集人,区劳动保障局、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科委等12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创业带动就业联席会议制度,旨在明确责任,整合资源。杨浦也有了统一的大学生创业管理机构——杨浦区大学生创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建成沪最大科技孵化基地
杨浦区政府与高校的一系列动作,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政策在大学生中正显现集成作用和乘数效应。以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落户杨浦为标志,区域内已建成各类创新服务平台15个,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点占全市的1/3。目前,区域内先后建成了复旦、同济等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创中心、10个专业化科技园、13个创意园区,成为上海最大的科技创业孵化基地。
据统计,在全部大学生创业企业中,其中受到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入股资助的大学生企业,杨浦区达140多户,占全市总数的二分之一强。杨浦科技创业中心作为上海规模最大、孵化成效最明显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基本建成,必将进一步增强杨浦在全市大学生创业工作方面的影响力。
大学生创业事关民生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这意味着活力、动力、生命力,我们把这作为事关民生、事关发展的重要任务来落实。”杨浦区副区长马杰富表示,杨浦开展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资源丰富、优势明显。有创业实践基础、有创业实训基地、有创业基金、有创业机制。可进一步形成特色与亮点,在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将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
据悉,引领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核心理念,越来越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国家有关部委正将杨浦区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和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业特色产业基地”。
应对
大学生创业难题一一拆招
害怕失败、风险预期难
对策:心理辅导师全程疏导
华东师大曾对上海高校540名本科生调查显示,有77.6%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可最终创业的不足2%,其中害怕失败、对风险预期不足、受挫力不佳等多种心理因素,致使大学生创业热情大于付诸的实际行动。
“大学生普遍抗压能力较弱,创业过程又常遇到挫折,需要定期的心理疏导与支持。 ”杨浦区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项国勇主任说,区里启动了“创业心理辅导制”,定期举办心理培训班,还在街道特设创业心理咨询室提供全程疏导。家住延吉新村的小程(化名)大学毕业后因车祸毁容,求职碰壁,在参加了大桥街道组织的创业心理培训班后,不仅获得了专业建议,也消除了创业初期的心理波动,在创办了会展服务社后,还常到街道心理咨询室聊聊,保持良好的创业心态。
缺乏经验、门槛过高难
对策:创业教练保驾护航
“不少大学生刚开始斗志昂扬,可一看要办的手续就打退堂鼓了。 ”某创业园区负责人透露,开业手续要面临前置审批、工商、税务等诸多环节,申办时间长达1个多月,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需要有专家“手把手”指导。
去年9月,上师大设计专业毕业的王莉参加了杨浦区青年创业教练培训班,在实训基地实习了8天,不仅学习了项目分析、团队建设、风险防范等内容,还体验了人事、财务等具体操作模式,区里更提供了相关手续快速办理的绿色通道。 1个月后,她就在杨浦区大学生创业扶持基地开了家婚庆公司。
眼高手低,放低身段难
对策: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
“很多创业者只管搞研发跑销售,仅10%不到的企业了解和运用申报专利保护、资金扶持及人才引进、解决户口等多种优惠政策。”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经理朱江透露,不少大学生创业者心气过高,对这些优惠不屑一顾。
日前一项对复旦、同济等6大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指数总体随学历和阅历增加而上升,MBA群体创业指数最高,项目大多集中在高新技术、智力服务等领域。但这些高学历创业者过于重视项目的科技含量及销售渠道,对各种优惠政策的熟悉度还不如一些社区创业者,杨浦区就把为创业者度身定制的“优惠方案”列为创业辅导的重要内容。
目前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企业中已有1/5的企业享受到此项扶持。如被认定为青年职业见习基地的可享受本市相关补贴;入驻杨浦区大学生创业扶持基地后,录用本地区“双困”失业人员,给予一系列相关补贴等。这些政策性的扶持优惠为创业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资金短缺、成本控制难
对策:创业初期“零成本”
大学生创业最突出的困难之一就是资金问题。以一家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需要60平方米办公和实验室面积计算,光租金一年起码5万元。再加上人员等必需开支,许多企业基本已无力投入项目研发与拓展目标市场。有些“老板”月薪只拿1500至2000元。
杨浦区尝试对进入指定大学生创业园区的企业实施创业初期 “零成本”,免费提供办公桌椅、电脑、网络、会议室甚至车辆服务,还有相应房租补贴,3年内免收有关行政事业类收费;入驻基地的大学生根据带动本市户籍事业协保人员就业的数量,还可享受最高每人每年2000元房租补贴,既减轻了创业压力,又带动了就业。
仓促上马,吸引投资难
对策:创业导师多层级辅导制
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小胡(化名)凭自主研发的高科技环保地膜创业,却因生产成本高,市场拓展难而陷入僵局。经园区创业导师指点后,他开发出市场需求量很大的高科技环保粘合胶,联合厂家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尽管各高校和天使基金会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适当扶持,但不少项目创业前论证粗疏,仓促上马,或研发成本过高、周期过长,缺少市场人脉,导致生存艰难。杨浦创业中心在2006年初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由企业家、政府人员、高校专家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由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形成多层级创业辅导制度,采取在高校中开设创业培训课“热身”,对创业项目评审把关,积极疏通和开辟投融资渠道、对创业企业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集体“号脉”等等,帮助创业者在市场实践中逐步形成生存智慧以及自我校正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