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发展模式
亚洲保险市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种模式。(1)成熟-缓慢增长市场,如日本,特点是市场规模巨大,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有较高的保险深度以及高效的监管体制;(2)发达-高增长市场,如亚洲四小龙,特点是市场规模适中,增长速度合理,较高的保险深度以及理性的监管体制;(3)发展中-新兴市场,以中国内地和印度为代表,特点是增长率高,政府监管严格,市场潜力巨大但保险深度较低;(4)潜在-新兴市场,特点是市场规模小,增长率为正但波动较大,极低的保险深度以及不发达的监管体系。
日本保险市场在过去五年间增长率很低或为负,监管放松以及金融自由化浪潮导致的竞争加剧,使日本面临“理赔灾难”的难题,无论是寿险业还是非寿险业,都有高达数亿美元的拒赔案,这极大地损害了保险业的声誉。监管者对这种现象给予罚金处罚,有时甚至是进行接管。21世纪初开始兴起的兼并浪潮加上最近5年发生的一些大的并购案,使得市场的集中度大大提高:前3~5名的保险公司就足以垄断寿险及非寿险的大部分市场。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构成的缓慢变化,日本保险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国内保费收入的不断下滑迫使保险公司进入亚洲其他的新兴市场,例如中国内地、印度甚至是越南,并将这作为它们未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与日本相比,亚洲四小龙的增长率要优秀许多,它们在2007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中国香港,其年增长达到22%,是近五年来的顶峰。同时它们的保险深度也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以中国台湾为例,它的保险深度达15.7%。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体制在投保人权益保护、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监管以及鼓励保险公司自我监管等方面都相对成熟。但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对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在新加坡,雇主就被要求向年龄超过60岁的工人提供额外5年的工作机会。
中国内地和印度保险市场都有很高的增长率,其中中国市场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印度的增长率则更具波动:2006年为50%,2007年就下降为13%。这两个国家的保险市场都由国有的保险公司控制。例如,在印度,国有的印度人寿保险公司占据了其国内82%的寿险份额;而另外四家国有非寿险公司(联合印度保险、新印度保险、东方保险和印度国民保险)占据了77%的非寿险份额。在中国内地,情况也大体相同,但是国有份额相对低一些。从我们收集到的数据看,国有寿险公司占据了44%的寿险市场份额;而国有非寿险公司则占据了58%。中国和印度的保险深度仍旧很低,尤其是中国内地,其2007年的保险深度低于3%。中国的监管体制正在逐步趋向以风险监管为导向,并更加透明化。印度的监管则更偏重于保护保险行业。外资保险公司一直在呼吁这两个国家放开更多的市场准入。
在潜在新兴市场,情况则与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印度尼西亚的监管者还在着力筹建它们的保险监管机构——印尼保险部(IIA)。虽然印尼国内才刚刚意识到监管重心应当从保护保险产业转移到维护投保人利益,但是在监管体制的构建中,已经十分重视对偿付能力的监管。目前,印尼有超过150家有成长潜力的保险公司。对印尼来说,巨灾风险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2006年后,由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印尼的保费增长率一下跃升至34%。《亚洲保险观察》进行的一项有关亚洲保险市场的研究表明,泰国保险市场增长率开始加快,寿险保费增长为8%(总保费增长不到4%),但由于政治局势不稳定,这个增长率仍旧低于保险监管部门最初的预期。研究还表明,马来西亚无论是在保费增长还是在保险深度方面都有大幅上升,其中金融自由化贡献巨大。
总之,在过去的五年间,亚洲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同时也有许多值得引起注意的地方。第一,银行保险的增长导致竞争加剧,这应当引起监管者的关注;第二,由于区域内巨灾事件不断发生,区域内面临的巨灾风险增大;第三,需要加强保险公司治理;第四,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企业风险管理变得更为重要,直面危机带来的挑战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好方法。
中国保险市场的概况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内地恢复商业保险业,特别是从1995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来,中国保险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1979年,中国开始恢复国内保险业务。1980年,中国只有一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仅为4.6亿元。2007年,我国的保费收入达到7036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500多倍,超过了1980年到1999年二十年的总和。保险公司总数也自1980年的一家激增至2007年的115家。从图3中显示的历年数据来看,中国保险市场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保险公司的资本总额也呈现了分阶段递增的趋势。
1980年,中国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是0.1%,而到了2007年,中国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为2.85%。在27年间,中国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增长了28.5倍。但由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上也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保险深度的增长速度在2005年左右出现了回落。
众所周知,保险业是负债经营。随着保费规模的不断增加,资本不足可能是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然而,在这几十年中,保险业的资本具有良性增长的势头。根据历年《中国保险年鉴》,本研究整理出了各年保险业的总资本金数据。图2是中国保险业注册资本金的变化柱状图(纵轴是当年保险业的资本金总额,单位为亿元人民币,横轴显示年份),该图显示,在1980年保险公司资本金总额是5000万元(注:1958年内地保险停业时,为继续海外业务留下的资本金),26年后该总额增加了2989倍,达到1494.6亿元。
从图2中可以看到,中国保险业总资本金的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萌芽阶段,从1980年恢复保险业发展以来到1993年。1993年,中国保险业的总资本金为37.95亿元,在1980年的0.5亿元的基础上具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增长了76倍。但是,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保险业的资本金总量仍然不大。另外,从保险公司的数目方面也可以看到,在1990年左右,尽管我国的保险市场除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外,还有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和香港民安深圳分公司,但是规模非常小。即使在中国平安(601318,股吧)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之后,相比而言,新公司的规模仍然比较小。
第二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从1994年到200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保险业的总资本金从1994年的123.35亿元增加到了2002年的372.02亿元,资本金总量增加了3倍。中国保险业在这个阶段的特点在于保险监管部门正式成立。保监会逐渐批准了一些民营保险企业,民间资本开始投资于保险业,保险业总资本金基本具有了一定规模,保险公司的数目越来越多。
第三个阶段:持续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2年,中国保险业正式地进入了资本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在纽约、香港、上海等地发行股票,保险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增强了自身的资本。在2003年到2006年间,保险业的总资本金从2003年的1050.44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1494.57亿元,四年间增加了1.42倍。由于基数的变大,我国保险业总资本金的发展速度再次放缓,但是资本金增加的绝对值仍然很大。这个阶段的特色在于,保险公司开始通过资本市场的途径增强资本实力,保险公司增资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整个保险业具有了比较大的规模,而且保险公司的数目也进一步增加。
我们可以把1980年至2007年间保险业总资本金的增长倍数、保费收入的增长倍数、保险业总资产的增长倍数以及保险公司总数的增长倍数进行比较。
我国保险业总资本金的增长速度相对其他指标来说要快得多,比保费收入、保险业总资产以及保险公司的数目增加的速度都更快。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因为从理论上讲,保险业是典型的负债型产业。保费收入越多,保险业的负债就越大。而保险业的总资本金是保证保险业最终具有偿付能力的根本保障。因此,中国保险业总资本金的发展速度大于保费收入及总资产发展速度,说明中国保险业整体上的发展是稳健的。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