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还是文化问题
记者:结合两会十大关键词的网上调查,您能不能具体来谈一下网民的这些民生的诉求在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上反映了什么样的一些需求,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向春玲谈到,人有基本生活的温饱、安居等生存需要,还有包括劳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活环境安全的需要,也有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尊重与被尊重的公平正义的需要,还有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两会十大关键词的调查都涉及到了人的需求的方方面面。
向春玲说,对我们社会研究和国家建设我们要得出意义启示,那就是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还是文化问题。如果把社会当着一个大系统去看,社会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文化系统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我们在无论在社会研究还是在国家制定民生政策的过程中,都必须把握好这个整体体系。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您能不能从社会学的角度您能不能谈一下整个社会体系中民生问题的特殊性和规律?
向春玲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高速增长在10%以上,GDP总量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我们的社会建设从十六大以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等,但是,与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民生问题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发展,不是说经济发展好了,民生问题自然而然的解决好,要放到历史的进程和民生问题的特定环境中去审视。
民生是多层次和动态发展的
记者: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中国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文化差异可能都能影响到民生的诉求,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向春玲表示,当然民生问题要放到历史进程之中去谈。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与以往相比,从这次人民网的网上调查也可以看到,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而是包括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乃至公平正义、民主法制,涉及公民的受教育权、劳动权、生命权、健康权、社会保障权等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全方位、高层次的民生问题。 这意味着,在继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安全问题,环境问题、教育、卫生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民生诉求开始占越来越大的比例。
在谈到地区差异,向春玲说,在我们的社会,不同的地区的人处于不同的需要层次。发达地区、富于群体的民生问题更多地体现高层次的民生问题,例如高质量的教育、健康、文化、心理、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需要;而相对贫困的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的民生问题更多地体现为满足生存的问题,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稳定、协调、和谐发展的过程。
她还进一步强调,分析民生问题要全面地看,还要动态地看。解决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决绝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切切实实地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民生需求,制定不同的民生政策,解决不同的民生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