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理论网》编辑李小北
在线嘉宾: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授向春玲
向春玲专栏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参与《理论网》专家访谈。今天与《理论网》携手直播本次在线交流的还有《中国经济网》和《红网》。新春伊始,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于2009年3月在京召开。近日,国内一些媒体就老百姓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在网上开展调查。截止2月4日下午16时,反腐倡廉、医疗改革、收入分配成为网友们最关心的三大“两会”热点,其中“医疗改革”更是因其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成为民生领域中最受关注的话题。
医疗卫生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大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人民的医疗卫生问题。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这份医改方案汇集了亿万人的智慧,紧紧抓住“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个核心,切实将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上日程,特别是3年内8500亿元的投入预算让民众看到了医改成功的希望。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追求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对社会各种群体实现全覆盖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医保政策的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等问题,这种城乡居民二元的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使城乡居民就医的可选择性受到限制,也无法满足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看病就医的需求,造成了新的城乡二元结构,难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式。
因此,如何在制度设计上打破这种城乡二元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让参保的城乡居民在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中切实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成为当前亟需破解的难题。对于这一引起广泛关注和期待的问题,理论网特别邀请到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授向春玲女士,向教授长期研究城市化问题和城乡社会发展问题,2006年开始研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去年下半年,向教授就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专程去重庆成都调研。下面我们请向教授与大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向教授,您好!
向春玲: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利用这个机会向《理论网》、《中国经济网》和《红网》的网民朋友们拜个晚年,祝大家牛年大吉大利,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广大网民朋友就城乡一体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和大家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医疗卫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项事业。今年年初,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过,在这个“寒冬”里,无疑像一股“暖风”,让广大民众感到了“春天”的临近。请问向教授,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涵盖了哪几部分?其特点和现状分别是什么?
向春玲:医疗体制改革最重要的问题是三个: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了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最关键的因素是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已经基本上做到了全社会各种群体的全覆盖。
它的特点是: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建立了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互助共济。
新医改方案中,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就意味着,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成为老百姓基本权利的一部分。所以你刚才提到,新医改方案的通过在严寒的冬天给民众带来了春意,我想这正是反映了广大民众对医疗改革的信心。
主持人:有媒体评论说,要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城乡人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就是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以人为本。请您谈谈目前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式存在着哪些矛盾?
向春玲:首先,我认为在基本医疗保险层面,应尽可能做到以人为本,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式相适应。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必然给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带来重大影响,也必然对我国人口流动产生巨大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户口政策将每个人限制在某一固定的地方工作和生活,社会流动十分缓慢。而市场经济强调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流动,这里包括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社会学把人口流动分为垂直的社会流动和水平的社会流动,垂直流动主要表现在从农村流向城市。这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使我国城乡对人口流动产生了巨大的动力:首先,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土地联产承包制,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一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农民增强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产生了离开农村谋求新发展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农村对剩余劳动力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其次,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很多,城市基础建建规模扩大,对建筑业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给流动人口提供许多就业机会,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拉力。水平流动是从内地流向沿海。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发达地区流向更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为导向配置资源的作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强,出现了持续多年的“孔雀东南飞”的人口流动现象。
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44.9%。目前,我国有1.3亿的农民在流动。今后,每年还要有1300万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的发展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还将持续很多年,这种人口的大规模流动,需要我们以人为本,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政策和制度设计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城乡分割。实行的是不同身份的人群有不同的医保政策,不仅参保缴费标准、财政补贴标准不同,报销比例、审批项目等医保待遇标准也有区分。这种城乡二元的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人为地分割了不同人群,造成了新的城乡二元结构。
2、管理体制问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各自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这样做虽然工作起来相对简单,但是它造成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不能兼容的局面,成为各级地方财政和经办管理的沉重负担。从大局来看,多头管理容易形成各自为政,协调困难、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这需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
3、开放性问题。城乡居民二元保障制度的设计,使城乡居民看病就医的可选择性也受到限制,相对富裕的农民不能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些低收入的城市居民不能选择缴费较低的新农合制度;另外,也不能满足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看病就医的需求,难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