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日益迫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的因素。”这就明确指出了社会管理的目的,并明确地界定了不同社会主体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其目的是要调动社会不同主体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合力。因此,我们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一、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首先,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更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服务重于管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面政府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重点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要高度关注改革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责任,在服务中实现管理。为了建设好服务型政府,还要实现执政方式上的转变,切实提高政府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同时,要尽快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以便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逐渐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开发社区资源,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为此,科学合理地构建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强化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引导和推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群众自治。同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发挥社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动建立社区居民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关系,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体现。
三、发展社会组织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有效形式。现代社会,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分化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出现。计划经济那种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加快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同时,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为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包括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为社会成员提供政府不便和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扩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空间。同时也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行社会救助的功能,以弥补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资金的不足,帮助社会中因突发灾难致贫的群众走出困境;政府对其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政策,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促进社会公共组织的健康发展。
4、鼓励公众参与是形成民主公正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途径
政府是通过实行各项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以及树立公平的社会观念来加强社会管理。社会政策必须具有科学性、公正性、民主性,以协调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正、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因此,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公众参与社会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为此,要形成社会公共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这样才能使公共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和公众利益,进而实现社会公正。其次,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通过各种教育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使每个公民具备参与社会事物的愿望和相应的能力。第三,为了实现公民的有序参与,要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公民广泛参与,就是通过公民自发组织的各种社会团体、非营利机构和基层社区自治组织,按照法律和相关的行政程序来反映自己的意愿和诉求,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向春玲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