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学界十分关注和谐社会建设,有学者提出,要以道德与习俗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充分认识和考虑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和制定社会行为规则,维护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和谐;以法治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和谐。还有专家认为,穷人和富人阶层少,中产阶层人数多的“橄榄形”是最为和谐的阶级阶层结构。专家们认为,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学科,与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关系。社会学及其各个分支学科,都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 “民工荒”、结构性失业备受关注
就业问题历来为社会学家们所关注,2005年的失业问题除了下岗工人、失地农民、转业军人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之外,还面临着中西部地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再就业和并轨的压力,同时失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相对低下满足不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而出现了“民工荒”、技术工人“短缺”等现象,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专家们认为要发展经济,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就业工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和到非公务员、非事业单位就业,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强对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同时要做好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工作,这是事关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 “风险社会”研究受关注
一些社会学者认为,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经济效率问题逐步得到相对的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会逐步上升为突出的问题。当今中国已进入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或进入“风险社会”,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收入差距、社会差距都在拉大。如何解决“风险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成为社会学界研究的重点。有学者指出,为了让广大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让位于“效率与公平并重”。有的学者还提出要把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关注社会组织发展问题
市民社会、公民社会讨论已有十几年,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的讨论也在升温。2005年,社会学界则以自己特殊的学科语言“社会组织”或“民间社会组织”、“社会团体”这些概念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专家认为,有着相同目标的人群,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就形成了社会团体,被称为社会组织。它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需要。专家们认为,社会组织以其非营利性、民间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为特征,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与政府及企业相比有其独特优势。1.社会组织将成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2.有助于实现社会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3.社会组织的自治机制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向春玲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