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航空遭遇制度之困
“请各办事处注意,如果谁出东星航空长沙海口的票,就不要出我们的票了;这是永久性政策。”这是记者手头上一份“封杀令”的对话内容。
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往往让民营航空在市场上丧失话语权。特别一场金融危机之后,高达150亿元的国有资本金被注入了国航、东航和南航,而民营航空,只能依靠自己。制度之困和资金之殇,注定民营航空难以“长命”,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资本,只能借“圈钱”来达到赚钱的目的。
业内呼声
请给民营资本生存土壤
“5年前,民航局虽然开放了民航市场给民营资本,但没有给予民营航空一个生存的土壤。”东星航空原高管、现名客旅行董事长万以坚说。
据了解,虽然民营航空相继获准成立,但制度上的羁绊还相当多,一是航线资源,一些黄金航线的黄金时刻被国有大型航空公司牢牢把控,民营航空很难涉足;二是资金支援,目前的金融机构对民营航空的扶持力度很小;三是公平的政策环境,很多民营航空公司成立后,都受到了国有航空非法的挤压,比如“封杀令”等手段。
因此,专家认为,允许民营航空成立只是第一步,之后的后续和配套政策也要跟上才行,否则,民营航空很难在市场中存活。
制度争议
民航是否应向民营资本开放
次第倒下的民营航空给航空业敲响了警钟,有关航空业是否应该向民营资本开放的争论声再起,原国航董事长李家祥就任民航局局长后,也立即作出了暂时停止受理客运航空公司的筹备申请。
制度之困很难彻底解决,即便是国内航空市场完全开放,还要面临国际航权的壁垒。
其实,全球航空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如果从航空业诞生之日起计算,全球航空公司亏了上百亿美元。”
所以,一架飞机动辄都要数亿元的航空业,确实不是民营资本能够敲得动的行业,再加上行业壁垒、国家之间的壁垒,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资本,航空业确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王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