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境外企业挂牌A股将近 国庆后或公布上市规则 第一家或是红筹 -证监会非常规调新股审核节奏 监管层8天6释维稳信号 迎国庆行情 -中国6月以来发生128起聚集性甲流病例 甲流病毒主要靠飞沫传播 -中国大飞机成本比空客波音低 燃油可节约15% C919机身外形亮相 -国税总局:股权激励按工薪所得缴税 中央政府在港发行60亿元国债 -多数银行家认为最坏时间已经过去 金融危机未改国际化发展战略 -中国将减少对外资股权比例限制 我境外企业资产总额逾万亿美元 -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竞争力领跑"金砖四国" -部分央企燃油期权交易巨亏 国资委力挺境外维权 或拒付央企浮亏 -环保部称征收机动车排污费系误读 不可能收 中高级车将现降价潮
首页>>房地产
"丈母娘拉高房价" 网民质问愚民言论何时休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09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专家变“砖家”

新浪博客博主“王攀”直白而犀利地指出:“事实上,‘丈母娘’不过是专家的噱头而已,他的目的是诱发加速楼价上涨的各种因素。因为‘中国地产金融年会2009区域巡回峰会’的承办者中,就有房产商的身影。”

作者“然玉”在大河网发表文章叹息,专家曾是一个带着光环与荣耀,无数人尊重的社会角色。如今,专家已经变成“砖家”,每每成为引起舆论震颤的娱乐明星。公众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心理预设,即专家已经无关学术,而成为了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可以断言,长久以来一些专家种种的职能失位已经让公众失去耐心,专家版言论遭到民舆的穷追猛打。甚至,这种对专家的不良印象让公众习惯性的去寻找现实依据,偏激一点说,“专家”已经是带有消极含义的贬义词。

“然玉”担忧:“转型的社会下,专家偏离学术的市场化倾向无疑危害甚重。当贴着知识标签的群体成为公众抵触的对象,我们担心知识本身是不是有被遗弃的可能。一种可以预见的情况是,处于知识链条低端的大众出于对专家的自发免疫而堵住真知之路。”

博主“朱四倍”表示,“这种论调的出笼恰恰与民生的艰难和公众话语权的孱弱形成了刺目的对比。”他分析道:“当前,掌握着大部分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精英联盟,开始通过本群体强大的话语形成能力影响社会公共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话语强势,最终将自己的话语体系树立为社会的主流话语。其背后就是由精英结盟而形成的话语垄断权正在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正逐步被削弱,他们既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要求,更无力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话语权被垄断

网民“一二三五”认为,把房价高涨的原因归咎于丈母娘,听来是一则笑话,其实是欲盖弥彰。凤凰网调查显示,截至9月8日12时,认为房地产商才是房价上涨祸首的网民达71.3%,仅有6.9%的被调查者对丈母娘需求论“十分认同”。

烟台网民“李国强”指出:“房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房地产市场的暴利、开发商捂房惜售、炒房客的炒房行为、土地、建筑材料的价格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等,总之,房价一个劲地蹿升,绝非中国的丈母娘所能掌控的。作为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顾云昌说出这番话,不但缺少‘知识和技术含量’,而且,也落入了窠臼,显得老套。”

“这是一个高见迭出的时代,这是一个怪论充斥的时代。”凤凰博报博主“朱四倍”表示,丈母娘需求论让人们想到了“同居者刺激购房”、政协委员穆麒茹称“钉子户”导致房价上涨、房地产商冯仑发出的“未婚女青年推高房价,买房应限制在35岁以上”等论调。他追问:“在如此相似的论调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不少网民认为,专家对开发商的牟利之心和房价调控机制几近失灵讳莫如深,却专挑丈母娘的刺,是为了掩盖房地产的暴利而在转移人们的目光。

(本报记者张小洁整理)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京沪深二手房成交量齐跌 金九银十中房价或有调整 专家:慎出手
楼市价涨量跌趋于理性 金九银十中房价或有调整
房价持续攀升政策转向 京沪深二手房成交量齐跌
专家:房价增幅或于年底见顶 金九银十慎出手
住建部专家:房价上涨"特刚需求"源自丈母娘" 揭秘地王圈钱模式
住建部专家:房价上涨"特刚需求"源自丈母娘(图)
重庆透露调控房价目标:普通家庭6.5年收入买1套房
房价疯涨之后风险增大 深圳楼市调整"渐渐逼近"
中国城市面临高房价之痛 一套房透支几代人积蓄
图片新闻:
中国将建42条高铁客运专线 时速1000里高铁明年下线
统计局:中国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总量世界第3(全文)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