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猛增难持续
上海证券报:去年11月份,中央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此后的3个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持续猛增,今年1月分更创出1.62万亿元天量。您如何看待信贷猛增的势头,是否可持续?
孙明春:一月份新增投放1.62万亿元很正常。一是因为商业银行要早投放早收益;二是由于在去年11月份之前,对商业银行都有相当严格的贷款额度管理,很多企业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年11月份,解除额度管理后,大量的资金需求就开始被银行一点点满足。所以说,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的贷款猛增,部分是对过去贷款需求积累的释放;第三,银行在目前资金流动性较宽松的情况下,也希望尽快扩大贷款规模,但在短时间内找那么多投资项目不容易,所以有可能做一些票据贴现做大规模。但1.62万亿元的势头自然是不可持续的,要不然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就不止8%了。
彭兴韵:我认为,分析是否可以持续的问题,至少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值得注意。其一,最近的信贷高增长,尤其是2009年1月的信贷增长可能超出了一些商业银行的预期,那些信贷增长率远远落后于平均增长率的银行可能会加入到信贷扩张的竞赛中。如果是这样,信贷增长可能还会有所持续。但问题是,是否所有的银行都会陷入信贷扩张的狂热中?我想这还值得进一步观察。
其二,信贷是否还会继续大规模地扩张,既可能取决于政府是否继续出台更大规模的投资刺激计划,或者是否有消费信贷刺激措施的出台,也可能还要取决于市场化的机制应对这次危机冲击的灵活性,实体企业是否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如果实体企业现在是最困难或者正在接近最困难的时期,那么,信贷需求就有了持续上升的基础。
第三个方面的因素,是自2008年9月以来的全球主要中央银行的大幅降息,是否真的改变了货币利率与实体经济真实利率之间的关系。现在,全球的货币利率都处于非常低的时期,但许多国家还是出现了信贷紧缩,根源就在于真实利率也非常低。一旦真实利率上升,而货币利率未相应地向上调整,也会导致信贷需求的大量增加。如果没有这些有利条件的支持,这么快速的信贷增长的持续性可能就是值得怀疑的。
慎对票据融资
上海证券报:在信贷投放数字连续飙升的背后,票据融资连续3个月占比高企。来自商业银行方面的信息显示,票据融资放量部分存在银行空转规模与企业套利的原因,同时,有专家称有部分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如何看待这种判断?
彭兴韵:票据融资增长较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央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后,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下跌,票据贴现的利率自不例外。该利率已远远低于贷款基准利率,所以通过票据融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另一个原因在于票据融资相对较为灵活、期限较短,中国的票据融资又是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可以较早地发现问题,更好地发现和控制风险。最后是商业银行通过大量的票据融资,抢占信贷规模,为以后中央银行再次紧缩时,争取有利的信贷额度创造有利的条件。
有一部分信贷资金进入了股市,这可能是存在的,有几个数据的对比可见一斑。例如,1月份的贷款增长率超过了21%,M2的增长率在18%以上,但M1的增长率却只有6%点多。在信贷高增长的背景下,为什么两个层次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差别这么大?根据中国货币统计及货币层次的划分,可以初步判断有相当一部分信贷资金流入到了股市,才造成了这一结果。由此似乎说明,自中国宏观调控大转向以来,三个月左右的股票市场的表现,是与中国信贷增长高度相关的,股票市场的上涨是暴跌之后纯资金推动的反弹,很难说是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根本性的好转。
孙明春:在银行来说,做票据贴现也赚钱,不像有人说的是亏的,虽然也存在一部分套利的情况。但从银行贷款角度来讲,只要票据贴现的收益大于融资成本就可以做。目前银行总的融资成本从拆借市场来看很低,所以做票据贴现业务没有问题;与此同时,企业拿贴现的钱,再存到同一家银行,更多是存到另外一家银行,也就是所谓的套利,也很正常,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并不能完全反映整个银行的融资成本,所以说,银行、企业都对了,这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行为。
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银行的部分利润转移到企业。由于银行的流动性很大,这在目前来看是好事,因为全球都缺信贷资金,而我们则有足够的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发展。
但问题是,目前我们的存贷款利率还不是完全市场化。银行吸收存款和贷款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业务,从存款来讲,有人愿意存款,银行自然愿意收,这个行为没错,做票据贴现也是对的,因为只要比资金融资成本低,银行就可以做。拆开来说都是对的,但放在一起就有些问题,症结就是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至于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很难说清楚,没有证据,只是猜测。
郭世坤:票据融资是否存在套利,需要有些统计数据和财务表现来说明。由于企业议价能力非常强,同时某些银行可能从长远的客户关系维护和综合收益角度考虑,让利率往下浮一些,以至于单笔交易可能不盈利甚至有点亏损,也是可能存在的,但这肯定只是单个情况,总体来说肯定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不符合市场行为,也是不可持续的。
再有中小银行为扩大贷款规模,也可能做大票据融资,但从市场整体来说不一定。就建行来说,如果没有综合效益的平衡与保证,绝不会这样做业务,这里也有营销的技巧、策略,甚至是战略上考虑。因而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
因为很明显,企业利用票据融资套利,对银行而言就是亏损,商业银行是有定价考虑的,如果这仅是一项孤立的业务,没有其他连带的业务或考虑,是不能这么做的。但如果从综合收益角度来讲是合适的,也并不是不可能做。比如卖商品,就有可能在某个商品上让点利,而在其他商品上赚或在更多商品上赚,在总体上就是赚的。如果商业银行遵循这样一种理念,就不会出什么问题,否则就是市场恶性竞争,或者作秀,不可持续。
我觉得2月份新增票据融资比重会下降一些,并进一步呈现逐月递减的形势。建行以后会加大对中期票据业务的拓展,对短期票据业务的开拓会更慎重一些。建行的项目储备很好,没必要通过票据融资做大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