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拉锯”,中俄能源谈判终落定
政府间大宗交易开创石油贸易新模式
耐心等待14年后,中俄贷款换石油的贸易战车终于在今年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2月17日,中俄两国高官就“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达成一致,并签署了正式协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为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公司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贷款。
《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向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求证了这一消息。根据协议内容,2011年至2030年俄罗斯将向中国通过管道供应总计3亿吨的石油,相当于中国目前石油进口量的近10%。这并不包括此前俄罗斯通过横穿蒙古的铁路运输对华的石油出口。
围绕着管道的利益
除了石油供应协议,此次能源谈判的另一个中心议题就是这条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项目,也就是“泰纳线”的中国支线。据称,中石油已经与俄石油管道公司签署了这部分管道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协议,整个项目可能将于2010年前后开工。
“我们的项目预研、可行性工作前期早已到位,未来要从统一运筹的角度出发,预计集团公司很快就会向石油管道局下达开建命令。”中国石油管材研究所首席专家赵新伟说,中俄一期工程全长2400公里,原计划2008年底完工,但从眼下进度看,2009年四季度前应该建成。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内部人士透露,中俄石油管道中方项目已经纳入该局重大项目预建计划,该局下属的管道工程公司从材料采购、人员配备等各个方面做好了开工准备。“中方管道不是障碍,假设我们的管道届时贯通不了,相信集团公司即便用槽车运输,也会把输入到中国的俄罗斯石油拉入炼厂。”他说。
贷款换石油,从来就是一种利益互换的运行机制。上述人士说,俄罗斯曾在管道走向问题上不断拿日本需求敲打中国,这也增添了主管线何时通往中俄边境的不确定性。
“太平洋管道不是修建一栋大厦那么简单,眼看2009年底就要修到中俄边界了,俄罗斯一定会让这条管道为她带来更大收益。”中国石油国际合作公司是中石油在中俄能源谈判上的主要操盘手,一位接近该公司的中国石油管材研究所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俄罗斯对于油源输送到中国之后的去向都有染指的想法,“这让中石油多少感到不舒服”。
他指出,正在修建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到达中俄边界后,中方企业中石油在黑龙江大庆油田拥有充沛炼化能力,完全可以消化这些石油。
但俄方除了想让这条黑金动脉流出石油以偿还中国贷款外,还希望将原油再输送到天津去,在那里如果通过中俄合资的东方石化(天津)公司进行炼化,俄方还会得到更多的收益。
石油交易新模式
“俄罗斯希望能够在第15个年头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但目前的原油期货价格根本不支持俄罗斯希望出售给中国的价格。”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研究员王郦久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俄罗斯能否等到它所期望的高油价时代的再次来临?恐怕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炒作中国需求的人应该看到,中国正在运用手中强大的外汇储备影响和改变石油交易格局。前不久,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中国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沙特阿拉伯的访问,让俄罗斯感觉到了压力: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正在加速。“沙特之后还有其他中亚石油产出大国,俄罗斯应该知道中国手里有两万亿美元的购买力。”王郦久评价说。
而目前美国政府已明确强调不会充当金融机构崩盘护盘人的角色,对于高盛等金融投行操纵原油期货的行为,无疑是一个打击。“现在以原油期货为首的所有商品价格已经丧失了大幅超高的基础。”武建东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创的这种政府间大宗石油交易的模式,对长期的原油价格无疑起到了一个稳定阀的作用。
现阶段石油贸易主要有现货、期货、易货三种方式。武建东分析,带有显著政府色彩的交易模式使得通过政府间大宗合同谈判解决油气纷争未来将成为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一个全新的平衡杠杆和交易模式。
“这种交易模式只限于政府行为,俄罗斯油气虽待价而沽,但透过本次胡主席沙特之旅,俄罗斯应当清楚认识到中国未来将更多利用政府力量推进大宗贸易的决心。”武建东认为。
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倡导市场经济,但任何阶段,政府的作为都不会完全退出。比如政府对贸易的促进和协调作用,都是最主要的前提、基础和推手,新的石油贸易模式将使得中国能源储备和开发战略更为完备。
“本轮金融危机若持续3到5年,则中国开创的大宗交易模式将会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适用。”武建东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