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在刚刚宣布8月CPI创出11年来新高后,央行公布的8月金融运行数据显示,前8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3.08万亿元,提前4个月用完了央行年初确定的2.9万亿元的全年目标。同时,在当月牛市氛围中,储蓄从银行“搬家”势头依然明显,单月流出418亿元。
按照一般的思考,在这样的数据下,中国宏观经济新一轮紧缩似乎不可避免。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减息预期下,尤其是一旦美国经济放缓可能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阴影下,中国经济是否应该降温?又应该如何降温呢?
大众评判台
励俊:从源头入手才有效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毫无疑问是过热的,而这种过热并不是自发的,而显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后带来的。由于金融领域法规制度等尚未完善,又缺乏对冲手段,中国金融领域的风险确实在不断高涨。加息手段只治标,在发挥效用的同时也可能会引发更多国际热钱的到来。如果不从掐住热钱源头入手,新一轮的紧缩政策很可能依然失效。
曹中铭:加强宏观调控
物价持续上涨,CPI居高不下,负利率现象日益严重,这就是现状。尽管央行不断加息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措施不断,但宏观经济过热的局面并没有什么好转。个人以为,应该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促使经济发展速度回到合理水平。
向海蓝:加息幅度应更大
从目前的数据和市场情况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通胀的时期。央行进一步使用加息等货币金融政策在所难免。而且,我国现有的实际利率仍然为负,为保证正利率,也应该加息。但是,央行每次小幅度的加息所起作用有限,我认为应该采取大幅度的上调,才能对当前经济过热起到作用。
郝彬彬:实事求是最要紧
结构性过热、局部过热、边缘过热,各种说法都不能掩盖中国经济过热的事实。这种过热是以投资大幅增加为动力、物价大幅上升为表象的。经济过热是我国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有关方面和一些专家有意回避这个现状,除了淡化事实稳定人心外于事无补。对宏观经济的判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下同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