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代化理论的十种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化研究涌现了众多理论。这里简介十种理论。
(1)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它是对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理论阐述。它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性是对现代化结果的一种理论概括,现代化过程具有9个特点和多种模式。马克思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经典现代化发生在先行国家和后发国家,典型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市场化、福利化、大众传播和普及义务教育等。
经典现代化理论缺少统一的系统表述。经典现代化理论大致包括六个分支理论和六个学术流派。六个分支理论分别是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比较现代化等。六个学术流派分别是结构功能学派、过程学派、行为学派、实证学派、综合历史学派和未来学派等。
(2)后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80年代。后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关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化研究的一个思想集合。
美国学者贝尔是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Bell,1973)。法国学者利奥塔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他认为随着社会进入被称为后工业的年代以及文化进入被称为后现代的年代,知识改变了地位(Lyotard, 1984)。英国学者柯鲁克等认为: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长期的、多维度的后现代化过程(Crook, Pakulski, Waters, 1992)。
美国学者殷格哈特认为,历史发展不是线性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1970年以来工业化国家发生的变化是后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变化是现代化。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变包括政治、经济、性和家庭、宗教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如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从现代价值到后现代价值、从生存价值到幸福价值等(Inglehart, 1997)。
(3)生态现代化理论
生态现代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环境社会学的一个主要理论。德国学者胡伯(Huber, 1985)是这个理论的提出者。《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系统阐述了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生态和环境意识引发的世界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它包括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改善,生态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生态结构、生态制度和生态观念的深刻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和国际地位的明显变化等。它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创新原则、效率原则、不等价原则、非物化原则、绿色化原则、生态化原则、民主参与原则、污染付费原则、经济和环境双赢原则等。
(4)反思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
反思现代化理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贝克(Beck, 1986)是这个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在19世纪,普通现代化分解了农业社会的结构,建立了工业社会;与此相似,今天的反思现代化正在分解工业社会,并产生另一种现代性。这种新出现的现代性就是风险社会(Beck, 1992)。
反思现代化理论认为:世界现代化包括两个阶段,即普通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普通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反思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反思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现代化——“再现代化”;工业社会的现代性是普通现代性,风险社会的现代性是反思现代性;普通现代性是第一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是第二现代性等(Beck, 1992; Beck, Giddens, Lash, 1994)。
(5)多元现代性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引起广泛关注。多元现代性理论是关于现代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变迁多线性的一种理论阐述。
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特认为:首先,现代性应当被视为一种独特文明,具有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特征。其次,现代性的历史,最好看作是现代性的多元文化方案、独特的现代制度模式以及现代社会的不同自我构想不断发展、形成、构造和重构的一个故事——多元现代性的故事。其三,现代性的这些不同文化方案和制度模式,是通过几种因素之间的持续互动构成的。其四,现代性文化方案的关键核心,涉及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人自由与制度自由领域的不断扩大,人的活动、创造性、自主性领域的不断扩展。其五,文化多样性的分析,并不否认现代化和工业社会趋同的早期理论包含着高度真实的因素(艾森斯塔特,2006)。
(6)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学者何传启提出来的(何传启,1998,1999)。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不仅是一个广义现代化理论,也是一种人类文明理论,它使现代化理论与人类文明理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关于它的基本原理将在后面专题讨论。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世纪末,人类文明进程包括四个时代和十六个阶段。四个时代分别是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四个阶段。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所发生的一种深刻变化,它发生在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在18~21世纪期间,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和深刻变化,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过程和深刻变化。22世纪还有新变化(何传启,2003)。
如果说,上述6种理论代表了现代化理论的主要流派,那么,后面的4种理论是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后面的几种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关系,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7)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政治经济理论。它试图用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依附关系,来解释边缘国家的欠发达现象,并把欠发达归咎于外部原因。依附理论文献丰富,支派众多,但尚没有系统的理论表述和完整的理论结构。在现代化理论谱系中,依附理论的地位和作用是有争议的。历史经验表明,不同国家不太可能齐步走,世界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发达和欠发达现象。发达国家是现代化国家,欠发达国家是非现代化国家。既然欠发达现象是现代化的一个客观事实,那么,关于欠发达现象的理论解释,作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分支理论,应该说是可以成立的。当然,它们是分别发展的。
(8)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它试图用中心—半边缘—边缘地区的依附关系、世界劳动分工和阶级冲突等变量来分析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从而解释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史。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沃勒斯坦和霍普金斯等。关于世界体系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关系,没有统一认识。现代化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都试图解释过去300年的世界史,经典现代化理论是从国家层次上解释的,世界体系理论是从世界体系层次解释的。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运动,必然导致世界体系的变化,世界体系的变化必然影响国家的现代化,但是,经典现代化理论本身缺乏世界体系层次的分析。考虑到现代化过程必然导致世界体系的变化,建立关于现代化过程的世界体系的理论解释,作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分支理论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它们是独立发展的。
(9)全球化理论
全球化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理论。迄今为止,关于全球化没有统一定义。狭义理解,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扩展。广义理解,全球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领域进行的、复杂的国际化过程。当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比如说超过50%的国家介入国际化过程的时候,这就是真正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国际联系日益扩展的历史过程。全球化理论是关于全球化现象的理论解释的一个集合。考虑到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全球过程,全球化是现代化的一个伴生现象,把全球化理论理解成现代化理论的一个专题理论是可以接受的。当然,它们之间没有硬性关系,而是各自发展的理论。
(10)继续现代化理论
继续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提出的一种学术思想。德国学者查普夫认为,后物质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风险社会、感性社会等概念在语义上都没有像“现代社会”这个概念更具有生命力,经过冲突论和创新论“淬火”的现代化理论是解释世界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合适的理论模式;现代社会的继续现代化包括技术和社会创新,包括容纳、价值普遍化、分化和地位提高的社会变迁机制,包括方向恒定和结构改善这两重含义(查普夫,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