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
为什么李峰能够成功迫降?前晚,李峰的师傅、特级试飞员徐勇凌透露,李峰成功迫降后,他即赴部队和李峰谈了一天。徐勇凌向本报详细解读了此次迫降的关键之处。
关键点1 瞬时决策
先返场 再报告
问题:发动机报警后是否立即返场?用什么样的发动机转速返场?用什么样的速度和高度返场?除了第一个属于决心问题,其余全是非常难的技术问题。
徐勇凌表示,教科书上讲,转速越小越好,实际上李峰采用的转速并不是最小的,大约在85%。这个转速的好处在于,能保持速度和高度,为迫降创造了条件。其实,李峰第一时间决策返场,先返场再报告,并未得到指挥员的批准,他凭着警告迅速决定返场,决策非常果断。
关键点2 航线建立
操纵战机“柔和再柔和”
问题:迫降航线的建立。什么标准航线,教科书上是都有,但真实环境下是不可能建立标准航线的,因为不可能知道停车的点在什么地方。
徐勇凌说,发动机停车时,李峰正准备往三转弯飞行(飞机在四转弯后就要着陆)。此时航线怎么建立,书上没有说。李峰迅速转弯,完全凭借飞机运动趋势来判断是否可以迫降在场内。航线建立得非常准确。
然后是航线的调整。谁也不可能一次对准后就正好落到跑道上,下滑过程中可能点靠前或靠后,需要飞行员用操纵杆控制。这时动作不能大,大了飞机就会失控,控制非常难。李峰一再说,当时想的最重要的就是“柔和柔和”。他非常清醒。
关键点3 弱动力飞行
非常状态抛弃常规操作
问题:弱动力飞行就是在原始动力状态下,飞机动力突然消失或衰减。去年希思罗机场波音飞机事故,就是动力消失后飞行员没有推杆而是拉杆,飞机迅速下沉,最后拉杆拉不住蹾在土地里。
徐勇凌表示,李峰并不知道弱动力飞行操纵的概念,但他是完全按照弱动力操纵的要领进行的。弱动力飞行的诀窍是:不能拉杆而要推杆,要保持速度,李峰恰恰是这么做的。
此外,当时几十个告警信号灯闪烁,又没有姿态数据,可供参考的东西很少,只有一个跑道。是看仪表还是看其他东西?李峰就看一个地方———跑道。如果他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地方,结果不可预想。
李峰还做了两个关键的违返常规的动作:放起落架和放减速板。理论上讲,停车后不应该放减速板。但此时只要能减速就是最佳选择。最后飞机着陆时度是310公里,仅比正常速度大了15公里。
关键点4 着陆技术
飞机雷达罩仅磨损十余厘米
问题:着陆技术对空滑迫降是最关键的。上世纪80年代肯尼亚一架飞机在大西洋上迫降,机翼先着陆,飞机分为四截,乘客全部遇难。
徐勇凌说,这次李峰是在80米做着陆动作,而正常的是在20米做。提前拉杆,速度控制得比正常大了近80公里。因为迫降俯角大,因此减速要快。正常减速是50公里,这次减速是100公里。
着陆后,因为前起落架没有放到位,所以减速伞放不出来,可能会冲出跑道。但李峰拉应急刹车,飞机速度减到180公里左右。此时将前起落架收起,前轮缓慢磕地,滑行,飞机前部雷达罩磨损大概十多厘米,很小很小,而且他在快停下的时候,还有意往一边偏了一下,这是考虑到后面的飞机有可能着陆。(杨华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