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这是航天员准备进行低压舱训练。新华社发
水槽:水下的人造太空
头一次进水槽,翟志刚有些兴奋,他走来走去,动作量也都比较大,没注意保持体力。水槽训练,并不像在水立方游泳那样轻松简单。十分钟过去了,感觉比较累了,没劲了。就在你没劲了的时候,正式训练开始了。
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简称“航天员中心”)模拟失重水槽的三层大厅门口,正面墙上是一段醒目的标语:“每一起事故的背后,都有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神七航天员“太空行走”的训练,在这条标语的时刻提醒下进行。
神五、神六空中的所有操作都可以在地面模拟,但神七舱外活动状态在地面是无法完全真实模拟的。人在地面上的五大基础动作即坐、立、行、跑、跳,在天上就都不灵了。这就需要事先周到的地面设计和训练来改善和预防航天活动的操作欠缺。这些训练都将在水槽中完成。
模拟失重水槽是出舱活动地面模拟训练的关键设备。这座建成于2007年的水槽直径二十多米,深十多米,水槽内放置一座按真实飞船全尺寸建造的独立舱段,用以航天员身着水下训练服进行舱外活动的模拟训练。“水槽”的全名叫大型中性浮力模拟水槽,简单来说,就是在地面模拟的太空失重设施,在水槽里就可以开展完成舱外活动任务所需的训练。所谓中性,就是施加在物体上的重力与浮力大小相等,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维持一种随遇平衡状态。
美国航天员在修复哈勃望远镜的“近视眼”和“颤抖症”时,事先在水槽里进行了四百多小时的训练。
神五“神六”主要是依赖舱内本身的自动化,但神七是以航天员操作为主,地面只是做支持辅助工作。比如,上天之后,航天员要脱下舱内服,从架子上取下舱外服装,打开来,重新安装,气瓶、净化罐都要在出舱前从舱壁上取下来安装,把各种气液路管连接好,然后进行测试,合格了才能出舱。
这所有的工作对航天员的体能和心理带来了很大的考验。
神七航天员翟志刚第一次穿着舱外服到水下训练,头一个感受就是累,尤其是上肢,在失重条件下全靠手来控制身体,只要舱门一打开,人体一出舱门,抓住扶手,两只手就时刻处在用力状态,一直到返回舱内关上舱门。
虽说是失重状态,没有重量,但服装加人的质量将近200公斤,这么大的质量全靠两只手来控制,负荷相当大。同时,人穿上舱外服之后,手的活动范围减小了,手的功效降低,更增加了训练的难度或强度。
■四大地面功课:水槽模拟失重、出舱模拟、舱外服试验和心理相容性训练。
■10年里,航天员共接受了8大类58个专业的训练,被称为上天的“58个阶梯”。
头一次进水槽,翟志刚有些兴奋,他走来走去,动作量也都比较大,没注意保持体力。水槽训练,并不像在水立方游泳那样轻松简单。十分钟过去了,感觉比较累了,没劲了。就在你没劲了的时候,正式训练开始了。
这次体验,对翟志刚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提醒———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在水槽中模拟舱外任务时,航天员往往一下水就是3个多小时,上岸后,常常连拿东西的力气也没有。
而两人的水下配合训练比单个操作又要艰难很多。舱是圆柱形的,空间比较小,两个人穿上舱外服以后,左右换位很困难,活动时还要注意到自己后面的空间,不能用太大的力气,怕直接磕碰后面的舱体设备和舱外服背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