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政策·资金·动向
简要内容:这是50位汶川灾民镜头中的灾后重建影像世界。借由这些照片,观者感受到他们的伤痛,分享他们的喜悦,更能看到他们顽强不息的精神。 |
这是50位汶川灾民镜头中的灾后重建影像世界。借由这些照片,观者感受到他们的伤痛,分享他们的喜悦,更能看到他们顽强不息的精神——
小双的镜头下总能看到这种明亮的光线
来自广东的电工帮秉里村村民挨家挨户拉电线
村民的过度房门口贴着明星的海报
一棵玉米苗从震裂的水泥屋顶上顽强地长了出来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逝者已去,国殇尤在,可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却要继续。
7月初,由网易发起“50名汶川人眼中的灾后影像”计划,在汶川当地选择了50位灾民,每人分发相机和胶卷,让他们拍摄自己的生活。
这是50位汶川灾民镜头中的灾后重建影像世界。“摄影师”身份各不相同:调皮的孩子、刚参加完高考的中学生、司机和爱照相的羌族大妈等。
和职业摄影师的影像不同,这些村民把生活还原到照片中。没有任何章法,也没把相机当作留影的工具,只是朴实地记录灾后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照片中你可以看出,他们甚至在田里干活的时候也带着台相机。有的时候,照片里只有一片蓝天,空无一物,观者似乎也体会到了那一刻摄者的惬意。那一刻的蓝天,真的很美。
借由这些照片,观者感受到他们的伤痛,分享他们的喜悦,更能看到他们顽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四川才这么美!希望每一位没有经历地震的你我他,去为他们尽一份微薄的力量以重建生活。
我觉得我没有发言权
曾爱媚,“50名汶川人眼中的灾后影像”活动策划者,借由和她的交流,我们可以了解更多四川生活。
记者:为什么策划这个项目?
曾爱媚:地震一个月之后,关于地震报道的反思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是灾难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媒体记者、志愿者、救援人员眼中的灾难,那些画面经过重新编排、构图,也许失去了某种意义上的真实。真正经历灾难的这群人,他们眼中的灾难是什么样?同时,对地震的关注开始降温,灾区进入重建阶段。最后,我们决定把相机送给一些汶川当地人,让他们自己记录这个过程,我们认为这是有意义的事。
记者:通过这个活动你们想达到什么效果?
曾爱媚:第一,我们希望能持续下去。第二,我们希望整个过程能真正帮到他们,譬如有人愿意购买他们的作品,有人愿意出版他们的作品,这些收益能够重新用到他们身上。
记者:你在过程中最大的感受?
曾爱媚:灾区人们很淳朴,很乐观,很坚韧。
记者:是什么激励着你?
曾爱媚:是这些人。
9月初,我收到这样一条信息:艾媚姐,我是王胡全(在汶川拍摄的一个男孩),今天我要向你们道歉,我们没完成你们的要求,现在心里挺难过,没勇气给你们打电话亲口说。其实我们真的有很多场景拍的,但不知是我们使用相机不正确,还是你们的机子有问题,每次拍到一半的时候就坏了,换了两部都一样。我们快开学了,我真的感到抱歉,你们从那么远,冒着危险过来,却没有给你们一个好的交代。
王胡全是其中一个拍摄者,他像所有接受相机的人一样,觉得这是件珍贵的物品,很认真地对待整件事,我常常被他们这种淳朴感动,实际上我们对每个人都没有任何要求。我在汶川期间,每次有余震,或者下雨,他们就会发短信提醒我注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