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努力被冠以所谓成功的名号时,它可能带来的金钱、地位或者名誉并不会带来我们所期待的快乐。这些东西可能很有吸引力,可能满足我们的虚荣,可能会一时产生一种快乐的状态。富有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
——B.C.福布斯,1984
从1982年马尔科姆.福布斯推出了第一份“福布斯400富豪榜”以来,以所拥有的个人财富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从美国迅速延伸到世界各地。
从华尔街金融市场到美国硅谷,从养猪、制鞋、杂货铺起家的“蓝领富豪”到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世家,从谷歌科技新贵到对冲基金老大,本书公开了福布斯1982-2006年上榜的400位富豪群像,勾勒出了一幅全景式的生动画卷。
富者愈富定理
尽管不是唯一标准,个人财富却是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由彼得.柏恩斯坦和安娜莲.史旺所著的《滚钱记》,通过统计数据、大量图表以及追踪富豪榜诞生25年来一些关于财富的有趣事实,向大家传递着财富是如何创造的过程。
1982年《福布斯》400富豪榜首次出炉时,富豪们财富的22.8%来自石油产业,15.3%来自制造业,而源自金融业和科技产业的则分别占4%和3%。到了2006年,富豪们的财富来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源自石油和制造业的财富分别下滑到了8.25%和8.5%,而科技财富的比例则上升到了11.75%,金融业创造的财富更是飙升到了富豪们财富总值的24.5%。
《滚钱记》再现了这些财富创造者精彩纷呈的故事,用客观、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说明了运气、教育水平等因素与财富的关系,重点关注了科技、金融、娱乐和媒体等新兴产业的财富积累,并探讨了富豪如何花钱——挥霍性消费、遗产、慈善捐献和政治献金等。
所有这些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在这20年间,财富令人瞠目结舌的聚拢效应。也就是“富者愈富”的规律。自1982年以来,福布斯400富豪榜的财富总额已从当年的918亿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1.25万亿美元。25年来,只有2001和2002两年榜上富豪财富有所下降。要登上1982年的富豪榜,你必须拥有至少7500万美元,而到了2006年,富豪榜上最穷的富豪身家也超过了10亿美元。1982-2006年,福布斯富豪的财富年平均增速为11.5%,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平均增速为13.2%。
财富、成功与幸福
刚刚过去的一年,网络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我每天早晨起来的一件事情就是看《福布斯富豪榜》,发现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工作!”
这足以证明,福布斯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并且树立起一种榜样,就是无论年龄、种族或性别,也无论创业者或继承者,更无论行业或出身,这个社会所推崇的是一种企业家精神以及其产生的财富。
巨大的财富并不是贵族或者特权阶层的专利,有进取心的人和非凡的精英都掌握财富的钥匙。拿些追求变革、不怕折腾的人往往能够称为财富的创造者,在充满机遇的时代看准时机发展壮大。
“活力、流动性和变化是财富的常态,今天的成功并不能保证明天仍然成功。”这是福布斯通过28年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对于想进入福布斯富豪榜的人,财富意味着成功,但是对于那些富人们心理是怎么想的?惊讶的是,他们并不虚伪的认为财富无助于幸福,也并不把麻烦归结为巨大的财富,而是有一种更理性的看法。色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