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11月2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称“中改院”)主办的“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2014’新兴经济体智库经济政策论坛”在海口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论坛发言,探讨未来中国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虔) 11月1日-11月2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称“中改院”)主办的“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2014’新兴经济体智库经济政策论坛”在海口召开,与会嘉宾深入交流研讨与经济增长新动力相关的重大课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论坛发言,探讨未来中国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
吴晓求说,“几组数字引起自己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思考”。他认为这几组数字反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缺陷,同时又包含未来经济的风险甚至是危机。
第一组数字,在中国所有金融资产中,银行业的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在迅速膨胀,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是62%,2013年则上升到约80%。此外,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与GDP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2004年中国银行业的资金融资产是GDP的1.5倍。截至2013年12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达151.4万亿元。
第二组数字,M2和GDP的比例。2013年底中国M2大概是GDP的2倍。从2004年至2013年,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GDP的比例,从1.5倍到3倍,仅用了不到9年的时间。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2020年恐怕是5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是非证券化的,是没有流动性的。而且银行的风险是不能流动的。以前风险没有暴露出来,因为中国当时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增量巨大,有着巨大的增量可以对冲。但是当经济开始下行的时候,这个风险就会出来的,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比例就会逐步攀升,这就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巨大风险。
由此,吴晓求认为必须要做出改革,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核心是要调整金融资产结构,要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不断的下降,而不是不断上升,同时要提高整个金融资产中的证券化资产的比例。中国是一个大国,金融体系必须要和大国经济相匹配。中国的经济在今天是56万亿元人民币(大约9万亿美元)的规模,一般认为,如果按照平均7.2%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GDP的总规模将是100万亿元人民币,接近或者是相当于16万亿美元的规模。为了维持庞大经济体的持续增长,为了要维持和这个庞大经济体相适应的金融体系,这个金融体系必须具备两个功能。第一,必须要有良好的全球背景资源的功能,第二,必须要在全球有分散风险的能力。这两个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吴晓求基于以上分析,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首先,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包括债权市场、股票市场,要推动存量化的、非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过程。要推动存量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要使现在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有提前释放的机制。
其次,中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是开放的,必须在全球有背景资源,必须在全球分散风险,要开放金融体系,前提是人民币国际化。如果从元素的角度来看,吴晓求认为有60%应当是美国金融体系的特点,有15%是德国金融体系的特点,最后还有是25%中国金融体系的特点。有60%美国的金融体系特点是有强大的资本市场,有15%的德国的金融体系的特点就是要有稳建的银行市场,最后的25%中国的元素则应是由于中国的文化决定的。
吴晓求总结,未来中国的金融体系不是照搬美国的金融体系,也不是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一定是改良后的具有强大市场功能的金融体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