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邓小平、卓琳在延安结婚,成为革命伴侣
延安窑洞前的婚礼
卓琳与邓小平相遇相识在延安。那是1939年夏末经人介绍两人认识的。当时卓琳年轻不谙世故,她只知道他是一个老红军战士,是一位前线的抗日将领,但是,这个人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到底他担负着什么样的责任,她却一点儿也没有搞清楚。
后来卓琳回忆说:“他和邓发都是从前方回来的,住在一个窑洞里头。我是在公安部工作,他们经常到公安部来玩,因为公安部女同志多,有时候也叫我们到他们住的地方去玩,他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对我有意了。他就找跟我一块儿到延安的女朋友,让她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意不同意,那个女朋友和我谈了两次,我说我年纪还轻,我不想那么早结婚。”
邓小平当时是八路军129师政委,卓琳是一个年轻的女学生,当时她对这位从前方来的长征干部缺乏了解,担心跟他说话说不到一块儿。
但是,邓小平并不灰心。他对卓琳的女朋友说,我自己找她谈谈可以不可以?女朋友说,可以。于是,他就找卓琳谈了两次话:第一次谈谈他自己的情况;第二次谈谈他的希望。卓琳听听,觉得这个人是有知识的人。那时候卓琳已经23岁了,当时,这个年龄结婚已经不算早了,于是她接受了邓小平的求婚。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在延安,在杨家岭,在毛泽东的窑洞前,举行了一个聚餐。当时在延安的中央的高级领导人,能来的都来了。毛泽东和夫人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和夫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和夫人蔡畅等等,都来了。
这晚,有两对新婚夫妇结婚。一对是邓小平和卓琳,一对是孔原和许明。孔原是1924年参加革命的老共产党员,时任中共中央特别委员会副主任。他的新婚妻子许明,是一位有才华有能力的妇女干部,解放后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秘书长。这两个人,性格人缘都很好,都是延安的活跃分子。
在这个延安特有的婚宴上,吃的是延安特有的金黄色的小米饭。两对新郎和新娘一起照了一张相,由于照相技术不高,相片有点模糊。在相片上,他们四个人并肩而站,没有婚纱,没有礼服。一件土布的八路军军服,衬托出简朴的情操;明朗的笑容,表现出了革命者幸福的心境。
几天以后,卓琳便随丈夫一起离开延安奔赴前方,奔向太行。此时,邓小平三十五岁,卓琳二十三岁。
到了前方,邓小平在师部,卓琳在后方总司令部。他来开会,两人就见个面,不开会,就见不着面。渐渐地,卓琳适应了丈夫的性格,理解了丈夫的心,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场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