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市嘉祥县大张楼镇运山村。5岁的赵发扬2006年3月因持续发烧,查出患白血病。断断续续住院至今8个多月,但花费9万多元。小发扬自小多病,家里没攒下钱。新农合封顶报销了1万元,爷爷奶奶给了1万,其余7万都是借的。
到了2006年6月,小发扬要继续化疗,可家里没了一分钱。这可怎么办?
这时,县红十字会送来了1万元。
“这些钱得卖多少头猪才攒得下啊!”发扬的妈妈山长花在一旁抹着眼泪说。
新农合面临重病农民补偿困境
始于2003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今,已覆盖4亿多农民,为农民健康上了第一道“保险”。但是,也有隐忧:试点地区仍有近1亿农民因贫困没有加入,健康缺少保障;已加入的农民,如患大病,费用往往远超报销封顶线(一般不超过2万元),无力承担,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屡见不鲜。
这样的问题在山东实施新农合试点时,突出表现在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中。眼睁睁看着农民兄弟刚刚好起来的日子,再贫困下去吗?
“有的甚至卖掉了房子和农具,吃饭都成了问题,在新农合制度实施后,他们成为因病致贫的特殊人群。”济宁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季庆林多次下乡调研和救助,目睹许多农民家庭类似的窘况。
一年后,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推动红十字会系统参与新农合,具体做法是:通过社会募捐开展医疗救助,用于资助特困农民参加新农合,对患大病特困农民“二次补偿”。作为新农合制度的有力补充,这一做法被称为“给参与新农合的农民健康,上了第二道保险”。
“二次救助”解白血病患儿燃眉之急
2003年,当济宁市确定在曲阜等三地实行新农合试点后,市红十字会主动提出参与,与民政联手开展医疗救助,资助贫困农民参合,对报销后仍无力承受者实施“二次救助”。
小发扬不会想到,他有幸成为全国第一批受益者。济宁市的经验随即在山东全省推广。
除了资金支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每在小发扬家生活困难时,都会送来粮食被褥等用品。
岁末年初,记者随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小发扬家。一间破旧的房屋前,看到县红十字会的人来了,小发扬的奶奶一下子跪在地上,一迭声地道谢。
“再过几天,他要进行第六个化疗疗程,需3700多元,而家里现只有300多元……”山长花说。济宁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王相柱表示,春节前后该会将进行再次救助。
通过社会募捐,济宁市红十字会投入400余万元,使5万多农民受益。对于在“二次救助”后仍然困难者,还在市公立医院设免费“爱心手术室”;开展“拯救蓓蕾”白血病专项救助活动,投入70万元救助近百名白血病患儿。
“资助参合”提高特困农民抗病风险
红十字会的救助还体现在通过资助特困农民参合上。
在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梭椤树村,记者见到了43岁的村民王明文,她刚做完妇科手术。手术3000多元,新农合报了800多。她小声却感激地说:“多亏了红十字会帮我入了新农合,报销的费用给了我一年的温饱。”
原来,王明文的爱人2005年底因车祸去世,收入一下子断了,两个孩子上学又要钱,一家自此节衣缩食。今年初村里动员入新农合时,她想都不敢想,是区红十字会资助一家人才入了,更没想到自己因为手术很快受了益。“虽然还欠着不少钱,但有村里给的一片茶园,还有红十字会的帮助,不再担心过不了日子。”
日照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乃余说,这个区红十字会以募捐所得已资助了2000名特困农民参合。
山东省红十字会张心宝说,该省已募集近5000万元,资助全省特困农民30万人参合,救助3000多大病农民,使全省参合率提高3—5个百分点。
一种新农合制度的机制创新
对于新农合制度医疗补偿数额的局限性,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要求各地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作为新农合的补充,主要由民政部门实施,然而,由于民政主要针对农村常规性需要救助的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户,政策性较强,缺少灵活性。
红十字会则以其灵活的救助方式,弥补了新农合制度结构中对因病致贫返贫农民医疗救助的不足,既考虑到救助的相对固定性,也兼顾随时性和应急性。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向春玲称之为“新农合制度的机制创新”。
向春玲 中国发展门户网图
向春玲说,因为它建立了社会资源流入医疗救助基金的渠道,使政府新农合制度向特困农民延伸,大大提高了农民参合的意愿和参合农民治大病的信心。“为特困农民带来了心理上的安慰和社会支持,有利于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
来自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消息称,目前该会已在全国20个省份30个县市第一批参与新农合试点,33万贫困农民受益。今年,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记者:王淑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