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高尚全:"十一五"是中国改革新起点 行政管理体改应更突出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0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编者按: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6年7月8-9日在海口举办的“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政府转型国际研讨会”,围绕“公共服务体制的国际比较”、“公共需求变化与公共服务体制”、“公共服务体制与政府转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高尚全特为此撰文:

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改革

一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

今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讨论时强调, “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也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今年一些关系全面的重大体制改革要取得新进展。”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达了中央的改革意志和改革决心,是在关键时刻采取的明智选择。不仅是对当前改革争论的回应,同时进一步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最近,《人民日报》发表了“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和《求是》杂志刊登“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新突破”的评论文章。我认为《人民日报》和《求是》发表的两篇重要文章,重申了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二十八年来的改革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GDP从3624亿元增加到18.23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4%,而同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3%左右。

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255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6.1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和29.7平方米。改革以来的27年是人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改革明显提高了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1978年到2005年,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1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1.42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加到8189亿美元。现在,我国GDP列世界前五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谷类、肉类、棉花、钢铁、煤炭、电视机、电脑等产品产量以及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不久前召开的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国和印度,并决定论坛不仅冬季在达沃斯举行,夏季还要在中国召开。所有这些成就都来源于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因此,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改革。

二、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强大动力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一五时期也是中国改革的新起点。与过去相比,改革的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当前的社会矛盾有了新的表现。过去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有了新的表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突出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二是人们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矛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差距扩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些问题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而逐渐暴露出的,并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这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其次,改革的社会基础正在发生分化。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利益群体也在分化,改革初期各方面普遍受益的局面发生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全面调整利益关系的新阶段,有的改革在各种利益的诱导下“走形变样”,如行政权力支配了部分资源配置,甚至在权力市场化影响下出现了损害人民利益的假改革。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受益,成为新形势下的重要课题。

第三,非经济的因素对改革的制约明显。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触及社会、政治、文化、司法等非经济领域。如何协调推进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的改革,是当前和今后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些因素使深化改革的难度加大,复杂性加深。

我国改革初期采取的是先易后难、自上而下的方式,浅层次的、容易改的改革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目前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型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等,都是下一步改革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的论断。改革依然任重道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加快推进改革。

三、加大改革力度,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新的起点上,要切实加大改革的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下一步改革作了具体部署: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特别是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新时期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改革进行到今天,浅层次的、容易改的改革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目前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过去的改革集中在经济体制领域,但改革到了深处,必然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各项艰巨的改革任务都与政府职能转变有密切关系。政府职能不转变,各项改革就很难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央“十一五”《建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要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二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作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四是加快推进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的监督,建立按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评制度。

四、加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前提下,造就每一个人都能全面发展的体制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人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也面临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的问题,收入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关系广大群众切身生活的如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对改革的期望越来越高,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在新的时期,群众对改革的关注与参与都比起以前深入了许多。初期的改革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也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在新时期,重新强调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改革导向,是改革能够继续推进的动力来源。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人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四个着力点。这四个着力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新时期的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就是要坚持为经济主体和广大人民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也要强调对结果不平等进行矫正的分配调节,使社会成员能够普遍地分享改革成果。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改革获得“合法性”即社会公正性的基本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改革观。重视民众的利益诉求,强调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也是新时期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为了确保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必须加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十一五”《建议》对改革的方式作出了科学的安排,明确指出,“要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这对于处于攻坚阶段的改革至关重要。攻坚阶段的一个特征就是各方面的改革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职能部门进行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在实施中可能会衔接不好,影响整体改革的进展,乃至成为维护部门利益损害改革开放大局的工具。因此,加强改革的科学决策和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是改革开放顺利实施的保证。要防止某些权力主体或垄断利益集团假“改革”之名行“牟利”之实,直接对“困难群体”进行剥夺;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领域,要防止权力“寻租”的现象。对于在实践中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要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这是对改革成功经验的肯定和巩固,也是少走弯路,降低改革成本的必要措施。

回顾中国27年改革的历程,人们有充分理由为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进步而感到鼓舞,这是坚定继续深化改革信心的基础。同时人们也普遍感受到了现实中的若干深层矛盾依然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明显的障碍或制约,其中有些矛盾不过是传统体制基本矛盾的延续或进一步显现,有些是因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中社会利益分化和调节机制不足而产生的。这些矛盾的存在并不能构成否定改革成就和道路选择的依据,但却足以说明中国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高尚全)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高尚全:改革大幅度减少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加快推进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的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06年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展望
改善公共治理结构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
迟福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与目标选择
新阶段行政管理体改的重点是履行政府职责 规范政府行为
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确立三大目标
过半专家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07年改革重点
过半专家认为2006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没有进展
中国中央部委行政管理领域首次引入国际标准认证
高尚全简介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