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林业局提供的材料中获悉,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启动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工作。林业部门在这些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395处,面积为3971.5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面积约为1656.50万公顷。林业部门在西部区域新建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全国同期新建自然保护区的86.72%。
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在保护西部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该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国家通过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也维护了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同时,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也有效保护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一方面,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例如,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268只,野外大熊猫总数达到1596只。普氏原羚从本世纪初的100多头增长到300多头,黔金丝猴从700只增长到750只,黑颈鹤从80年代的4000多只上升到7000多只,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共计1200多只;扬子鳄从200多条发展到1万多条。亚洲象、藏羚羊、扭角羚、盘羊、岩羊、野驴、鹅喉羚等一批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也都在迅速增长。另一方面,野生动植物栖息范围不断扩展,发现了大量物种的新纪录、新的繁殖地或越冬地。如,曾经是栖息范围极度萎缩的金丝猴、羚牛、野驴、岩羊、盘羊、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的栖息范围正在不断扩展;历经百年未见踪迹且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为世界极危物种的崖柏被重新发现,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当地以及国家进一步培育、扩大资源,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对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计划、财政部门加大投入、积极支持;甘肃、宁夏等省区通过积极争取人大、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机构、编制、经费全额纳入省区财政渠道,甘肃省还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入省林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林业部门先后投入约14亿元用于西部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而国家于2005年启动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计划投入75亿元用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工作;国家投入2297万元用于该地区野生植物保护基本建设项目,占全国此类项目总投资的60%。
国家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将西部省份作为实施的重点之一,用于自然保护区资源监测、人员培训、管理政策研究、自然保护区评审、国际合作与交流。每年还安排中央财政野生植物保护专项经费200余万元,用于西部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另外,西部区域多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入了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试点范围,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的自然保护区还有一定数量的国家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工程建设显著改善了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提高了林业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水平,促进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快速发展。
下一步重点:一要实施好《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本着抢救性保护的要求,对该区域亟待抢救性保护的物种和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关键区域,有重点地在最需要保护的地区抓紧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各种规模的自然保护区,扩大保护范围。同时,对该区域现有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整合,建立自然保护区间相互联系的生境廊道,或按山系、流域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二要大力强化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研究探索对不同保护区和重要保护对象的科学管理措施,加强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促进规范化管理。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示范性工作,今年,国家林业局将启动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和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批能与国际接轨的自然保护区。三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格保护好自然资源。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林木、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切实制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自然保护区资源和乱占滥用自然保护区土地的行为,并将自然保护区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纳入森林资源监督重点。四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资源的综合效益。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严禁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一切开发活动。同时,加强对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的指导和管理,科学合理发展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促进由消耗利用有形资源向科学利用景观价值等无形资产的转变。(中国发展门户网 魏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