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杜鹰解读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需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三、深入研究劳动力供求的新动向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要素缺乏的经济体,有自身的发展模式和特点。按照刘易斯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随着工业部门的不断壮大,农业的劳动力会被一批批的吸纳过去。因为“劳动力无限供给”,劳动的机会成本非常低,因此在劳动力进入现代工业部门的相当时期内,工资基本保持不变。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刘易斯拐点”,即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纳完毕,此时,工资水平上升,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这两个基本生产部门的构成由此发生变化,处于平衡发展状态,二元经济结构变为一元经济结构。

当前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呢?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求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趋势。1978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70.5%,到去年下降到近43%,下降了27个百分点,基本上是1年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这个下降过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90年以前,是比重下降但绝对量仍然增加,1978年农业劳动力是2.83亿人,到1990年增加到了3.89亿人,虽然比重下降,但绝对量仍增加了1亿人。1990年以后,在比重下降的同时,农业劳动力的绝对量也开始下降了,从1990年的3.89亿下降到去年的3.26亿人。也就是说,1990年以前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是“单下降”,1990年以后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是“双下降”,即比重和绝对量都下降了。从国际经验看,比重和绝对量双下降阶段的劳动力转移速度比前一阶段要快得多。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也就是说已经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转向劳动力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甚至有人认为已经出现局部紧张。如,《光明日报》发表河北大学副校长王俊祥的文章认为,中国劳动力供给正处于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的拐点,劳动力短缺表现为从市场结构性短缺过渡到数量性短缺。他认为,2004年初珠江三角洲地区、闽南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到第二年扩大到长三角地区,2006年更是进一步扩大到环渤海湾经济区,这种非特定区域性、非特定产业性的“民工荒”、“技工荒”现象,是我国劳动力表现为数量性短缺的一个征兆。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劳动力需求数量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趋于上升。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四个季度中,劳动力需求数量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最低时为0.65,最高仅为0.75,而2002年最低和最高分别为0.73和0.89;2004年扩大到0.89和0.94,2005年第二季度达0.95,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又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对全国17省区57个县市的2749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情况进行调查后认为,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长期以来的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调查显示,有3/4的村庄已无青壮劳动力可向外转移。再如,中国社科院蔡昉2007年在《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的报告中认为,目前普遍的说法是我国农村大约有1/3的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1亿到1.5亿,但研究发现,真正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中50%年龄在40岁及以上,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量只有5212万,剩余比例仅为10.7%,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平衡乃至短缺转变。世界银行有关报告也提出,中国“人口红利”窗口10年内将要关闭。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如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潘璠在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中国离劳动力短缺拐点还很远》的文章认为,2004年,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5.2%(2006年下降至11.8%),而占就业人口的比重则仍达46.9%(2006年为42.6%),明显高于第二和第三产业;而在2000年,美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6%、5.1%、10.9%和11.5%。 由此表明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很低。由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绝对量和比重都相当高,使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不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二、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不可能短时间吸纳如此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而且二、三产业本身的现代化程度和其吸纳劳动力的程度是成反比的。因此,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拐点”还有很大的距离。

劳动力供求关系国民经济竞争力、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也关系到农产品成本和竞争力的变化,对这个问题不要小视,它对农业今后发展的性状、趋势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为什么发展快,为什么制造业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就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加上工业有一定基础,因此制造业在世界上有竞争力。但如果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了,引出的东西就非常多,就说明我们国家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就需要对制造业的竞争力重新估量,就要看到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开始大量使用机械,农业现代化进程将要加快。针对目前各方面的不同观点和迥异看法,我们不要急于下结论,我现在也不敢苟同任何一家的说法,而且各地的情况可能也不一样。但对这个问题要高度关注,并结合各地实际深入研究。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增强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农民代表专访:农业、农村、农民同样需要创新
广西:敲定农业农村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增5%
卢贵敏: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业农村发展投入力度
回良玉勉励广大农村青年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建功
农业税取消后村里日子怎么过 聚焦村级财富积累机制试点
如何"种地"有章可循 农业标准化让农民种上放心田
农业保险期待外资保险公司参与
专家: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
何传启:中国农业离“现代化”只有8年
李国祥:2007农业农村经济展望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