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 题:盗墓“产业化”拷问司法监管
中新社记者 田张梦
无论是盗墓题材小说占据图书市场越来越多的利润空间,还是由曹操墓挖掘引发旅游开发再度升温,近年来中国“墓陵热”着实火了一把。利欲驱动之下,旧时被称为盗墓贼的行当正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司法监管却并未到位。
面对出土时已是“断壁残垣”的曹操墓,有人在辨别真假上大打“口水仗”,有人在旅游收益上精打“小算盘”,然而却无人拷问盗墓热背后司法监管和逞凶除恶的不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在12日讨论“两高”报告时,文物保护人士提出,目前十万盗墓大军的“产业化”已经形成诸多黑恶势力,强烈呼吁司法手段要真正做到有效保护文物流失。
盗墓产业充斥“无间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宋镇豪委员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盗墓者往往在全国流窜,一个案子涉及到很多省份,有的盗墓者甚至是受命国外。司法方面需要加强人力和财力投入。
“最为痛心的是,盗墓形成产业跟司法界的害群之马不无关系。” 宋镇豪说:“有些公安司法人员自己就参与盗墓。比如山西晋侯墓,西周时期非常高档次的诸侯墓,被盗的时候就有公安人员参与,以执行公务的名义去挖;后来被抓到,却仅判一年有期徒刑。”
还有一种现象,公安机关收缴来的文物不返还却公开出售。宋镇豪说,山东枣庄小邾国出土的很多铜器被盗,司法机关在收缴以后并未归还当地,最后却由安徽省博物馆出钱买去。青海省马家窑文化彩陶流失物品追回以后,有的被占为私有,有的出现在古玩市场。
距无墓可盗还有多远?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近年来中国家文物流散到世界40多个国家大型博物馆的高达160万件。
宋镇豪说,据保守估计,全国有10万盗墓大军,目前已经形成产业。盗墓集团的架构中,最高的称为“掌眼”,下面的称为“支锅”,再下面是“下苦”,还有专司偷运的人员,完全是黑恶势力。头天挖的文物,三天以后就能到达香港文物市场。
“文物破坏了就永远破坏了,不可能再生。各级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宋镇豪建议国家设立系统的打击盗墓的机制,司法执行力和队伍建设方面亟待加强。
宋镇豪说,对安阳的曹操墓,所有的人都关注到底墓主是谁,我们关注和感到痛心的却是这个墓是近年被盗的,里面多少历史信息和遗存被流传出去了,甚至早就转移海外了。
有人说,曹操被文物工作者发掘出来时,一定不知道他的随身物品恐怕早就“移民”了。面对祖宗遗物集体“移民”时,是否要问一句:“文物一去不复返,离盗无可盗还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