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接待人员在摆放用棉花和米制作的特色“海宝”工艺品。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30天来临之际,一批农家特色“海宝”工艺品陆续亮相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中华村的“世博农家”示范户。这些工艺品用五谷杂粮、农家土布等材料制作而成,主要作为装饰和赠送给游客的小礼物。世博会期间,到这里观光的中外宾客也可亲手参与制作,体验农家风情。新华社发(庄毅摄)
持续发展的梦想:从物的崇拜到人的关怀
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世博轴等永久性建筑已经竣工,临时场馆绝大部分竣工,部分尚在建设中的外国自建馆有望按时竣工,园区内配套设施基本建成,布展工作抓紧推进,七成世博会展馆将参加4月20日开始的园区试运行……在开幕倒计时30天之际,上海世博园区浩大的工程已进入收官阶段,静候四海宾朋。
上海,中国,准备好了。准备就绪的,不仅是世博园场馆,更是对世博精神内涵的认识。
“上海世博会能够留下一座埃菲尔铁塔吗?”开幕在即,上海市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频繁遇到如是提问。已经与世博打了11年交道的季路德说:今天的世博会,重点已经不在于留下什么地标建筑,而是精神层面的思考与启示——人类能够通过世博会对未来发展达成何种共识?
事实上,当1889年巴黎世博会给法国留下一座埃菲尔铁塔时,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正处于与工业化的热恋之中,城市里烟囱林立,烟尘蔽日。今人眼中,浓浊的黑烟是污染的代表,而在当时,却象征着一个城市的财富与机会。
巴黎世博会闭幕8年之后的1897年,清朝地方政府在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创建供30盏路灯照明的南市电灯厂,于除夕建成,并于当晚试灯,30盏电灯一起开亮,一时观者如云,其中包括时任上海县令黄爱棠。百年老厂,历经沧桑,上了年纪的上海人,都对黄浦江畔这座高耸入云、黑烟滚滚的大烟囱,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附近居民,更无法忘记随风飘散的烟尘。
如今,这座烟囱作为工业遗址,保留了下来,它正被改造成一座气象景观塔。30天以后,云集世博园区的中外游客,望着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昔日烟囱,怎能不感叹人类发展理念的巨大变化?
站在今天回望世博会的历史,就犹如一幅史诗般宏大壮阔的画卷,一段耐人寻味的人类心路历程,将人类进步成长的图景无一遗漏地尽收其中:早期,科技发明是世博会最重要的展示内容,让参观者如醉如痴;进入二十世纪中叶,工业化的弊病使人们开始反省,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协调技术进步和保护自然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