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有着独特的外形,整个建筑的外墙分布着6万只有机玻璃材质的“触须”,而在每一条“触须”的内部都会有一颗活的种子。世博英国政府总代表马言透露,英国馆可能会成为集合全球最多种子的“种子库”。 中新社发 井韦 摄
中新社记者 魏群
“你说的是真的吗?”当记者告诉托马斯·赫斯维克,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日前在上海称英国馆为“仅次于”中国馆的上海世博会展馆时,这位英国馆设计师兴奋而略带羞涩地反问道。
“种子圣殿”本身即为展品
英国馆有两个名字,一个叫“蒲公英”。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曾对记者称,这是中国人给它起的,他特意用汉语强调,“英”是“英国的”的“英”。这一叫法更多是从其外观而言——6万多根亚克力管在方形的“木盒子”上随风摆动,而每一根“触须”顶端都储存着一颗植物种子;而设计师托马斯似乎更愿意用“种子圣殿”来称呼自己的作品——更多是出于其内涵的考虑。
对于英国馆这一令人称奇的设计,记者问托马斯其灵感来自何处?他说,最早英国政府找到他,只提出一个要求:设计一个“很特别”的建筑,有“特别的意义”在其中,不仅是一个展示的“容器”。这个宽泛的要求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空间。于是他想到了伦敦的皇家植物园里,储存在“千年种子银行”里的种子,其中不乏很多濒临灭绝的珍贵植物。
托马斯说,他不想让英国馆成为直接宣传英国的展台,而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似很小的植物种子其实意味着很多,“用一颗种子长成的植物做草药,可能让一位生病的老奶奶长寿10年;而像麦子的种子可能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托马斯希望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的空间,而要让展馆的外观和其内在的展品融为一体,“展馆本身就是一件展品”。
“我喜欢花草随风飘动”的自然之美
与其称托马斯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不如称他为一位艺术家。此前,他的作品多以充满艺术特色的小型作品为主,其中不乏城市雕塑。而对于英国馆这一大型作品,他依然以一位艺术家的口吻说:“我希望它能带给人们思考,也希望不同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
他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他的设计理念与这一主题相关,形式又很模糊。人们生活的城市现实世界,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等过于人造的痕迹,而他更喜欢“风一过,花草在其中飘动”的自然之美。
他希望游人们走进“种子圣殿”后,在5到10分钟的时间内,能关掉手机,让自己静下来,似乎走进了一个寂静的宗教建筑,人们在这里可以想想建筑本身,也可以想想大自然,让自己的心灵返璞归真,得到片刻净化。
托马斯在谈及他对世博会的理解时说,世博会与奥运会不同,奥运会虽然强调友谊,但也有竞争。而世博会则有本质的不同,参展者不存在竞争关系,不一定非要比谁更好,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特点。
“上海世博会将是人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
因设计、施工等原因,托马斯已到过十多次上海。对于上海的印象,他说有些地方很喜欢,但也有很多地方与世界上其它城市一样,“缺乏个性”。不过他对上海整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印象深刻,他笑曰:“英国现在是说了不做,而上海是说了就做”,这一点让他钦佩。
托马斯对上海世博会充满期待,他称这一定是一届“很精彩”的世博会,相信对很多人来说,他们一生中只会看到一次如此精彩的世博。
托马斯表示,伦敦1851年举办首届世博会时,当年的英国充满雄心;而现在的中国与当时的英国状态很相似,非常自信,而这种自信又不给人以“傲慢”的感觉。
从事这一行业16年来,托马斯获得了众多奖项。记者问他“种子圣殿”是否为其最好的作品时,他说,自己的作品都各有特色,但英国馆的确是令其“感到骄傲”的一个作品。他希望今后能有自己更多的作品在中国出现,但他不想做“大路货”,而更想通过作品传递一种新颖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