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我科学家实现世界首个量子中继器
“虽然不能指望2009年就能用上量子计算机,但是在2008年,物理学家们向这个目标迈出了重要的步伐。8月份,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实现了首个‘量子中继器’,借助它量子通信可以达到任意遥远的距离”。欧洲物理学会在年度十大成就介绍中,如是评价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小组的成果。
量子通信和计算利用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效率高而且绝对安全,是通信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方向。但作为量子通信的基本资源,脆弱的纠缠光子易被信道吸收,造成信号随通信距离指数衰减、误码率提高。因此,目前量子通信的距离被限制在100公里的量级,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如何提高这一距离是世界难题。
《自然》杂志8月28日报道:潘建伟及其同事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操作。《自然》称该工作“扫除了量子通信中的一大绊脚石”。
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多次被欧洲物理学会或美国物理学会评为“年度十大进展”。
8.神舟七号升空我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
“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9月27日下午,当翟志刚的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时,地球上的中国沸腾了!而世界也睁大了眼睛。
身着纯白色国产舱外航天服“飞天”的翟志刚,出舱后挥动鲜艳的五星红旗。随后,他取下飞船轨道舱外事先安装好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样品,交给留在轨道舱里的刘伯明。接着,翟志刚在浩瀚的太空里缓缓行走。
当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顺利返回轨道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技术突破,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太空漫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日益突出,其最直接并为人们熟知的作用是完成太空作业,修复载人航天器或其他航天器上的受损部件。今天,太空科技的顶峰是建立空间站,掌握太空出舱活动这一关键技术,对建造太空站及后续送航天员上月球至关重要,具有指标意义。
“神七”飞行的另一项重大技术突破,是首创飞船伴飞小卫星的太空拍摄,小卫星将会拍摄航天员进行太空漫步及取回空间实验样品过程的彩色图片,为今后改进操作提供重要参考。
这次“神七”航天员出舱,除了在舱外航天服、伴飞小卫星等标志性项目上展示中国航天科技已取得重大突破及迈进一个新里程外,同时在长征火箭的推进、“气闸舱”设计以及卫星通讯传送、地面监测及回收着陆上,都较“神五”、“神六”有所创新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