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温家宝不久前赴云南部署抗旱工作时强调,从根本上讲,搞好抗旱救灾工作,还得靠经济实力、靠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的条件比过去好得多,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受灾地区看,都有能力抵御住这场重大的自然灾害。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上下动员,奋力抗灾,并迅速展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行动。19个省市分别与四川、甘肃、陕西的19个重灾县市对口援建。中国抗灾动员能力和重建速度令其他国家惊叹。
面对当下罕见的大范围旱灾,中国再次显示了自己的救灾能力:
水利部门派出30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云南、贵州和广西等抗旱一线,国土资源部门和军队等协同作战,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民众饮水困难;
解放军武警部队派出26万人,在灾区展开运水、打井、抗旱、救火的行动;
由村社干部、新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党员骨干组成的众多“共产党员抗旱先锋队”,为干旱严重地区群众送饮用水、送物资,帮助找水源、抓生产、解难题;
国家防总安排北京、天津、山东等10省市对云南、贵州、广西三个受灾省份进行对口帮扶,一批资金和援助物资已经运达;
中央政府紧急下拨60多亿资金用于干旱灾区人饮解困、灌区改造和农村水利建设。中国还加大了对灾区粮食等物资的供应,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中国民间也发起“爱心接力”行动,踊跃捐款捐物,爱心萝卜、爱心矿泉水、爱心水桶等源源不断地被送往灾区。
“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中国现在的国力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足以对付这百年一遇的旱灾。”周可达说。
在全力抗旱的同时,中国各级政府最忧心灾区人民的长远生计,特别是防止因灾致贫,有组织地劳务输出便成为一项重大举措。
“与其在家坐等水喝,不如组织到外面打工,不仅可以解决喝水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弥补小春减产的损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说。
就在此时,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正经历另一场特殊的“旱灾”——大量企业难以招到工人。显然,对那里来说,西南旱灾地区的劳务输出,不啻是送去了“甘霖”。(记者王勉 王若遥 李怀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