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火车站里,来自河池市大化县的韦大甘和同乡守着大包小包,焦急地等待东去的列车。
去年秋天以来,广西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这使韦大甘在家搞网箱养鱼的计划搁浅了。
“在我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听说县政府组织去广东一家电子厂打工,月薪2000元,这可比留在家里强多了。”他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蒋明红说,在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与其在家无所事事,还不如有组织地到外面打工。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喝水问题,还可以增加收入。
在旱情更为严重的云南省,政府也决定加大劳务输出以弥补因旱造成的农民减收。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表示,去年全省近120万人外出务工,今年要再增加50万到80万。
新华社记者在昆明、南宁火车站看到,一些旱区的民众携带大包小包,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正有组织地乘车外出。南宁火车站还设立了旱区民工接待点,劳动部门派人向外出打工者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
“海外有人称中国西南旱区百姓‘外逃’,实际上,他们是外出打工”,云南省大姚县水利局局长普开清说,“‘外出’和‘外逃’只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
他指出,“外出”意味着民众积极主动以务工形式降低干旱损失,而“外逃”是一种无奈、绝望的举动。在旱区,只有大批打工者在政府帮助下外出务工,却没有因活不下去而逃荒的“流民”。
中国水利部副部长刘宁31日在回答美国之音记者提问时,也明确表示灾区没有发现人员外逃。他指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地方政府的积极组织和工作部署下,各方面的救灾措施非常有成效,目前灾区百姓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目前,云南、贵州、广西等中国西南五省区的大旱已经持续半年之久,一些地方灾情达到百年一遇,1939万人饮水困难。
在中国历史上,大旱之年往往出现流民,甚至引发社会的大动荡。但当下的西南重旱之中,却没有出现逃荒者,的确令人惊讶。
“今年干旱这么长时间,要是在过去,不知有多少人当流民了,哪像现在我们天天还有鸡蛋、新鲜蔬菜吃。”77岁的广西百色市那坡县人黄成贵说。
黄成贵对小时候经历的旱灾刻骨铭心。1943年,广东大旱,母亲带着年仅10岁的他和三个弟弟出去要饭。途中,被饿昏的或无力走路倒在路边的流民,随处可见。“要不到饭,饿极了,我们就吃树根、野菜、野草,几次差点中毒,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他说。
干旱是中国历史上多发的自然灾害,破坏性巨大。仅以20世纪为例,全世界发生5次特大旱灾,中国占了3次,都发生在1949年前。每遇重大旱灾,就会产生大量因受灾而流亡外地、生活无着的流民。
“大旱出流民,流民带来社会动荡,此现象曾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但今天共产党改写了这个历史。”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可达说。
周可达指出,今年中国西南的旱情和历史上的大旱有得一比,但人们看到的景象却大不相同。政府和旱区群众一起想方设法解决饮水困难和减少灾害损失,没有饥饿,也没有流民。
|